深夜,安全屋的灯亮得刺眼。
顾尘坐在桌前,指尖悬在半空,迟迟不敢触碰那两块并列的铜壳怀表。
它们静卧在木桌上,像一对沉默的审判者,冷光映着墙角的裂痕,仿佛连影子都在躲避它们的存在。
吴悦站在门边,手里还攥着刚打印出的卫星热成像图。
她的指节发白,目光死死盯着屏幕上的红斑——市立三院B区地下,那个本不该存在的空间,此刻正以极其微弱却持续不断的频率脉动着,如同沉睡巨兽的心跳。
“不是废弃。”她低声说,“是休眠。”
顾尘没回应。
他闭了闭眼,脑海中反复回放刚才那一幕:水晶碎片接触双表瞬间,空气中骤然浮现的全息影像——惨白的手术室灯光、归零的心电监护仪、年幼的自己躺在病床上,胸膛平坦,毫无生机。
医生摘下口罩,宣布死亡时间:1998年8月17日凌晨3:42。
然后,蓝光降临。
那束幽蓝色的光从天花板裂隙垂落,如液态金属般包裹住尸体。
下一秒,男孩睁眼坐起,动作机械而精准,声音空洞得不像人类:
“容器适配完成。”
影像只持续了七秒,却像一把钝刀,在顾尘的意识深处来回切割。
他记得每一个细节,却又从未经历过。
“那不是我。”他终于开口,声音干涩,“那是替代者。”
吴悦走近,将热成像图放在桌上,避开怀表的位置,仿佛怕惊扰什么。
“我调了市立三院二十年前的消防备案图,原始图纸里没有B区地下室。可现实建筑确实存在这个结构,而且……”她顿了顿,眼神一沉,“每年8月17日凌晨3:42,周边所有监控都会出现13秒的雪花噪点。”
“不是故障。”顾尘缓缓睁眼,瞳孔收缩,“是信号同步。”
空气骤然凝滞。
三十四分钟前,他们还在试图破解护理日志上的谜团;现在,真相的轮廓却以最残酷的方式撕开伪装——他不是在追查一桩旧案,而是在追溯一场跨越二十多年的意识置换仪式。
顾尘低头,翻开随身携带的案件笔记。
他开始翻找那些曾被忽略的异常:为何每次噩梦惊醒,墙上的钟总停在3:42?
为何他对教堂钟声有生理性的反胃?
为何童年记忆一片空白,甚至连小学毕业照都找不到一张?
他猛地抽出私家侦探执照申请表副本,手指颤抖地抚过“出生地”一栏。
那里写着“青浦区梧桐街12号”。
可纸面下,有被划去的痕迹。
他用手机闪光灯斜照,字迹浮现——市立第三医院。
他的手僵住了。
原来从很久以前,他就已经在无意识中篡改自己的身份信息。
不是遗忘,是被覆盖。
每一次书写“我是顾尘”,都是在重复一场虚假的确认仪式。
“我不是失忆。”他喃喃道,“我是被重写了。”
吴悦看着他,心头涌上一阵窒息般的寒意。
她见过太多灵异案件,亡魂附体、记忆寄生、意识投影……但她从未见过如此精密的存在替换系统——不是杀人,而是让一个人活着,却悄悄换掉他的灵魂内核。
而最可怕的是,这个过程仍在继续。
“每年8月17日3:42,噪点出现13秒。”吴悦低声道,“它在尝试重新连接你,不是入侵……是‘唤醒协议’的例行同步。”
顾尘缓缓抬头,目光落在那块刻着“你醒来的那天,才是我真正死去的时候”的怀表上。
他忽然笑了,笑得极轻,极冷。
“所以……我一直以为自己在寻找真相。”他低声说,“可真相早就设好了陷阱,等着我去‘认领’它。”
房间里陷入死寂。
只有桌上的水晶碎片,在灯光下泛着幽微的光,像是某种活物的呼吸。
良久,顾尘站起身,走到墙边的档案柜前,拉开最底层抽屉。
里面堆满旧案卷宗,尘封多年。
他翻出一份空白报告模板,又从笔袋中取出一支老式钢笔——笔尖磨钝,是他惯用的那支。
他坐回桌前,铺开纸张,深吸一口气。
笔尖落下,墨水缓缓洇开。
封面标题,他一笔一划写下:
《关于第43号实验体状态核查的补充报告》
字体与他平日的笔迹完全一致,连顿笔角度都分毫不差。
内容尚未书写,空白如雪。
但他已经知道该怎么写。
他轻轻合上文件夹,放在两块怀表之间。
空气似乎微微震颤了一下。
窗外,远处的钟楼传来一声低鸣,像是某种回应。
顾尘望着那三件并列的物品——两块怀表,一份未完成的报告——嘴角缓缓扬起一丝近乎悲凉的弧度。
“你想让我记住你?”他轻声说,“那就别躲了。”
“来读我写的字。”夜未眠。
城市在凌晨的冷雾中蜷缩,街灯如垂死的星点,一盏接一盏熄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