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济堂的诊室刚送走一位调理失眠的阿姨,空气里还飘着安神茶的薰衣草香。苏怀瑾正低头整理病历,忽然听见院门口传来“蹬蹬蹬”的脚步声,伴随着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嚎,像只被踩了尾巴的小猫。
“瑾姐,救命!”赵小胖抱着个粉雕玉琢的小家伙冲进来,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沾湿了胸前印着“药食同源”的围裙。那孩子脸涨得通红,小胳膊小腿在半空乱蹬,一只小胖手死死捂着肚子,哭得一抽一抽的,眼泪鼻涕糊了满脸,看着格外可怜。
“怎么了这是?”苏怀瑾连忙放下手里的活计,起身迎上去。小家伙看见穿白大褂的,哭得更凶了,身子往赵小胖怀里缩,喉咙里发出“呜呜”的委屈声。
“又积食了?”苏怀瑾凭着经验判断,指尖轻轻搭上孩子的手腕。小家伙的脉又浮又滑,像按在小泥鳅身上,跳得又快又急,正是小儿积食特有的躁动脉象。她又凑近看了看孩子的舌苔——厚厚一层白腻苔,像铺了层没抹匀的奶油,边缘还沾着点奶渍。
“张开嘴,让苏阿姨闻闻。”赵小胖哄着儿子,把孩子的小脸转过来。一股酸腐味混着奶味飘过来,苏怀瑾心里更有数了,转身从药柜里取出保和丸的药模,“最近又给他吃什么了?”
“都怪他,非学我喝奶茶不加茯苓。”赵小胖挠着头嘿嘿笑,露出两颗标志性的小虎牙,眼角的细纹里还带着点没褪尽的稚气。他怀里的小家伙似懂非懂,听见“奶茶”两个字,哭声顿了顿,抽噎着喊:“要……要喝……”
“还喝?”赵小胖在儿子屁股上轻轻拍了一下,语气里却没什么力道,“就你馋嘴,昨天看见我喝冰奶茶,哭闹着非要,结果半夜就喊肚子疼。”
这小子如今可是河坊街有名的“养生达人”。前几年开奶茶店,仗着年轻体壮,夏天总喝冰饮,把胃喝坏了,疼得直打滚,连生意都没法做。还是苏怀瑾给的方子,让他在奶茶里加茯苓陈皮,说是“健脾理气”,没想到不仅治好了他的老毛病,那改良版奶茶还成了爆款,现在连隔壁街区的白领都特意跑来买,说“喝着不胀气,比普通奶茶健康”。
打那以后,赵小胖像变了个人。不仅在自己的奶茶里加各种药材,什么山楂助消化、枸杞补肝肾,换着花样推出“节气特饮”,还把儿子的辅食全换成了山药泥、莲子羹,美其名曰“祖传方子要从娃娃抓起”。他的朋友圈更是成了“养生打卡地”,今天晒“茯苓小米粥”,明天发“陈皮蒸苹果”,配文永远是“瑾姐认证,宝宝爱吃”。
苏怀瑾提笔开了保和丸的方子,又在旁边添了行小字:“生姜两片,同煎。”她一边写一边念给赵小胖听:“生姜能温胃,中和药丸的寒凉。还有,别总给孩子喝冰镇奶茶,《幼科发挥》里说‘小儿脾常不足’,生冷最伤脾,你这当爹的得带好头。”
“明白明白!”赵小胖连连点头,从裤兜里掏出个小本子,把叮嘱工工整整记下来。那本子封面印着卡通小熊,里面却记满了各种育儿经,好多都是苏怀瑾教的,比如“晨起喝小米粥养脾”“睡前揉腹助消化”,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认真。
“说起来,当年要不是你拦着,我这奶茶店早黄了。”赵小胖忽然拍着苏怀瑾的肩膀笑起来,声音洪亮得震得窗棂都嗡嗡响。他指的是三年前那次,自己胃痉挛发作,疼得在地上打滚,非要去挂急诊打止痛针。苏怀瑾拦着没让,只让他用炒麦芽和鸡内金煮水喝,又在他的奶茶配方里加了茯苓粉,说“慢慢养,比止痛药管用”。
“现在好了,不光我自己养好了胃,还靠这‘养生奶茶’发了点小财。”赵小胖献宝似的从包里掏出个小铁罐,印着卡通茯苓娃娃的图案,娃娃举着杯奶茶,旁边写着“宝宝也能喝的健脾奶”。“你看这包装,上周还被市监局评为‘健康食品示范款’,说我把中医玩活了,让我去给其他商家讲课呢。”
罐子里装的是给孩子喝的“茯苓陈皮奶”,配料表干干净净,只有生牛乳、茯苓粉、陈皮末,连糖都没加。苏怀瑾拿起罐子看了看,发现侧面还印着《本草纲目》的引文:“茯苓,味甘淡,益脾和胃”,字体不大,却格外清晰。
“现在街坊都夸我会养娃,说我儿子比同龄孩子少生病。”赵小胖的语气里满是得意,低头哄怀里的小家伙,“宝宝乖,喝了药药就不疼了,爸爸明天给你做茯苓糕吃,加你爱吃的葡萄干。”
小家伙许是哭累了,又或许是被“茯苓糕”吸引,渐渐止住了哭声,抽噎着点点头,小脑袋靠在赵小胖宽厚的肩膀上,睫毛上还挂着泪珠,像沾了露水的蒲公英。赵小胖掏出保温杯,倒了点温水,把研碎的药丸混进去,用小勺一点点喂给儿子。药汁沾在嘴角,像只小花猫,逗得苏怀瑾忍不住笑了。
看着孩子乖乖喝药的样子,苏怀瑾忽然觉得,所谓传承,或许就藏在这些烟火气里。不是束之高阁的古籍,页页泛黄却无人问津;不是博物馆里的老药碾,隔着玻璃供人瞻仰;而是妈妈熬的山药粥,咕嘟咕嘟冒着热气,暖了孩子的脾胃;是街坊喝的养生茶,清清凉凉带着药香,解了夏日的暑气;是一代传一代的生活智慧,像当归的药香,看似清淡,却绵长醇厚,融进了柴米油盐的日子里。
赵小胖抱着儿子离开时,小家伙已经不哭了,手里攥着块苏怀瑾给的山楂糖,含混不清地说“谢谢阿姨”。阳光透过诊室的窗玻璃,把他们父子的影子拉得很长,赵小胖的大嗓门在巷子里回荡:“明天就给你做茯苓糕,放多多的茯苓粉……”
苏怀瑾站在门口,看着他们的背影消失在巷口,忽然想起祖父说过的话:“药香最浓的地方,不是药柜,是厨房。”她低头看了看桌上的药方,纸页上的“保和丸”三个字,在阳光下透着淡淡的暖意,像一颗种子,落在生活的土壤里,总能长出新的希望。
喜欢岐黄手记请大家收藏:(ixmao)岐黄手记笔趣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