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游戏 > 岐黄手记 > 第379章 陆则衍的“跨界教学”·西医视角的中药

诊室的窗台上摆着盆薄荷,晨光透过叶片的缝隙落在陆则衍带来的化验单上,把“茯苓多糖含量”的数字照得格外清晰。他刚走进来,大师兄就赶紧搬了张方凳放在中间,二师兄则熟练地打开了墙角的投影仪——弟子们都知道,陆老师的“跨界课”从来不用课本,靠的是化验单、显微镜照片和一肚子能把“成分”讲成“家常菜”的比喻。

“今天不讲病例,咱们聊聊‘茯苓为什么能健脾’。”陆则衍把一叠化验单在桌上摊开,最上面那张印着密密麻麻的检测数据,柱状图里“双歧杆菌数量”的柱子在加入茯苓提取液后明显长高,像雨后拔节的春笋。“你们看这个,”他用指尖点了点数据,“这是我们实验室做的对照实验——加了茯苓多糖的培养液里,双歧杆菌(肠道里的‘好细菌’)数量比没加的多了40%。”

小棠把笔记本摊在膝盖上,笔尖悬着没落下。她记得苏怀瑾讲过“茯苓健脾利湿”,说它像“给肠道松土的小铲子”,能让脾胃的“运化”变顺畅。现在看着这张化验单,忽然觉得那把“小铲子”有了具体的模样——就是这些能让益生菌变多的多糖。

“中医说的‘脾主运化’,往细了说,就包括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陆则衍调出显微镜下的茯苓切片照片,屏幕上立刻显出细密的菌丝体,像织得紧实的白棉线,“这些菌丝体就是茯苓多糖的‘藏身地’。你们碾茯苓的时候是不是觉得有点‘发粘’?那就是多糖在起作用——就像熬粥时的米油,越熬越稠,营养也越容易被吸收。”

他拿起块蒸透的茯苓,用手掰了掰,断面细腻带点砂粒感:“炮制时一定要蒸透,就像煮饺子,皮熟透了,馅的香味才能出来。茯苓蒸透了,这些菌丝体里的多糖才能更好地溶进药汤,被肠道吸收——这也是老祖宗说‘茯苓要蒸用’的道理,只是他们没说清‘为什么’,咱们现在能用数据讲明白。”

二师兄忽然笑了:“以前总觉得‘健脾’是虚的,看不见摸不着,现在看这双歧杆菌的柱子,突然就懂了——原来‘脾’的力气,藏在这些小细菌里。”

陆则衍刚要往下讲,小棠的指尖在笔记本上顿了顿,举起了手。她的指甲修剪得很短,指腹因为常碾药带着点薄茧:“陆老师,那‘炒白术’比‘生白术’健脾效果好,是不是也和成分变化有关?我奶奶类风湿,之前喝生白术汤总说‘肚子胀,像喝了冷风’,换成炒白术就舒服多了,说‘这药温温的,不冲’。”

这话一出,大师兄也凑了过来:“我也发现了!上次给脾胃弱的患者开方,用生白术总反馈‘有点燥’,换成麸炒的就没这问题。”

“问得好。”陆则衍眼里闪过点笑意,像是早就等着这个问题。他调出另一组数据,屏幕上并排躺着两张柱状图,左边标着“生白术”,右边是“炒白术”,挥发油的柱子矮了一截,内酯类的柱子却高了些。“你们看,麸炒能让白术的挥发油减少30%——这东西有点刺激性,就像生洋葱的辣气,脾胃弱的人受不住;但内酯类成分会增加20%,这玩意儿能促进胃肠蠕动,就像给肠道按揉的小手,温和又管用。”

他怕大家看不懂,拿起桌上的苹果比划:“生白术就像没削皮的生苹果,有点涩,刺激胃;炒白术经过麸炒,就像蒸熟的苹果泥,软和,还甜润,脾胃弱的人也能消化。炮制对药材的作用,跟烹饪对食物的作用差不多——不是改变本质,是让它更合人的‘脾气’。”

弟子们都笑了。小棠在笔记本上写得飞快,笔尖划过纸页沙沙响:“茯苓多糖→喂好细菌(双歧杆菌)→健脾;炒白术→少了‘辣气’(挥发油),多了‘小手’(内酯)→不刺激,更健脾;炮制=做饭,生的变熟的,更顺口。”她忽然想起上周给奶奶打电话,老人说“最近喝炒白术汤,饭都能多吃半碗”,原来不是心理作用,是内酯类成分真的在帮奶奶的肠道“动起来”。

“其实老祖宗早就发现这个规律了。”陆则衍翻出本线装的《炮炙**》,书页边缘卷了毛,“你们看这里写的‘白术麸炒后,燥性减,健脾功增’——这是几百年的经验;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找到‘燥性减’是因为挥发油少了,‘健脾功增’是因为内酯多了。经验在前,数据在后,根本不矛盾。”

他把书递给小棠,指尖在“燥性减”三个字上停了停:“就像你奶奶觉得‘炒白术不冲’,这是最直接的经验;我们检测的挥发油数据,是给这个经验找了个‘说明书’。以后给患者讲为什么用炒白术,既能说‘老法子说这样好’,也能说‘因为刺激性成分少了’,他们是不是更信?”

小棠摸着泛黄的书页,忽然想起苏怀瑾常说的“守正创新”——“正”是老祖宗的经验,是《炮炙**》里的字句,是奶奶“不冲”的感受;“新”是显微镜下的菌丝体,是柱状图里的数字,是能说清“为什么”的科学依据。这两者根本不是对立面,像铜药碾和显微镜,最终都是为了让药材更好地发挥作用。

下课的时候,大师兄捧着化验单感慨:“以前总觉得中医西医像两条平行线,一个讲‘感觉’,一个讲‘证据’。现在才明白,它们早就在‘把病治好’这个终点上交汇了——老祖宗靠经验摸到了路,我们用数据照亮了路。”

小棠把笔记本合上,封面上贴着片她压干的白术叶。她忽然懂了为什么苏怀瑾和陆则衍总能聊到一起——他们从不在乎“是中医还是西医”,只在乎“能不能让患者舒服”。就像认药时既要用手摸、用鼻闻,也要用显微镜看;治病时既要望闻问切,也要参考化验单。手段不同,初心却一样。

窗外的薄荷被风一吹,香味漫进诊室。小棠想起陆老师最后说的话:“最好的中西医结合,不是把中药塞进西药的瓶子,也不是给中医套上西医的帽子,是像茯苓和益生菌那样——你帮我生长,我帮你发挥作用,最终都为了人能好好吃饭、好好睡觉。”

她低头看了眼笔记本上的字,在“炮制=做饭”旁边画了个小小的铜药碾,又画了个显微镜。两个物件挨在一起,像一对默契的老伙计。

喜欢岐黄手记请大家收藏:(ixmao)岐黄手记笔趣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