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游戏 > 岐黄手记 > 第378章 研学班的“小徒弟”·青少年的热情

仁济堂后院的空地支起了圈竹篱笆,竹条是附近老农送的,带着新鲜的竹青味。篱笆里被分成六小块地,每块地前插着块小木牌,是孩子们自己写的——“负责人:乐乐(薄荷)”“负责人:朵朵(紫苏)”,字迹歪歪扭扭,却用红笔描了边,像刚长出的小芽透着精神。

苏怀瑾蹲在篱笆边,给孩子们分发小铲子。铲子是特意选的小号,木柄打磨得光溜溜的,不会硌手。“这就是你们的‘责任田’啦,”她把铲子递给扎羊角辫的朵朵时,指尖碰了碰女孩的辫子,“种什么、怎么种,都由你们说了算。小棠师姐会教你们,等药材长好了,我们一起碾成粉,做驱蚊香囊和清暑茶。”

小棠站在薄荷地前,手里拿着个喷水壶,壶身上贴了张她画的小标签:“薄荷:3天浇1次水,每次半壶——像给小猫喝水,不能太多。”她见朵朵盯着薄荷苗发愣,走过去蹲下来,握住女孩拿铲子的手:“松土要轻轻的,别把根挖出来了。你看这小苗的根,就像小婴儿的手,碰重了会疼的。”

朵朵的小铲子在泥土里划了个浅沟,土块簌簌落在苗根周围。“师姐,薄荷为什么要种在太阳底下呀?”她仰起脸,辫子上的蝴蝶结晃了晃,“我妈妈说,夏天晒太阳会中暑。”

“因为薄荷喜欢太阳呀,”小棠想起苏怀瑾教的“药材性子”,捡了片落在地上的薄荷叶,“就像小松鼠喜欢松果,小鱼喜欢水——每种植物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过也不能浇太多水,就像人不能喝太多冰饮,冰饮喝多了伤脾胃,水浇多了薄荷会烂根。”

她从口袋里掏出自己的迷你铜药碾,放在地上给孩子们看。铜碾子被磨得发亮,木柄的“仁”字清晰可见。“等薄荷长老了,我们就用这个碾成粉,装在小布袋里,就是驱蚊香囊了。”她推着碾轮转了半圈,绿莹莹的薄荷碎末(是昨天碾的)从槽里滚出来,“比化学驱蚊水安全,还有香味,你妈妈夏天就不用怕蚊子咬啦。”

“我要种紫苏!”穿背带裤的乐乐举着铲子喊,他负责的紫苏苗刚冒出两片紫叶,“瑾姐说紫苏能煮鱼,我爸爸做鱼总放紫苏,说能去腥。”他蹲在地里,用小本子记着:“紫苏:要多晒太阳,叶子紫了才能摘——摘嫩叶,老叶太硬。”字是用拼音混着汉字写的,“嫩”字不会写,画了片小小的叶子代替。

角落里的金银花苗刚搭上竹竿,梳着丸子头的丫丫趴在地上,用彩笔给藤蔓画草图。藤蔓绕着竹竿爬了半圈,她画得歪歪扭扭,却特意给叶子涂了绿色,花苞点了黄色。“我要记下来它怎么爬的,”她举着画纸给小棠看,“就像写日记,明天它长新叶子了,我再补画上去。”

最边上的山楂苗还没长新叶,负责的小男孩小宇举着赵小胖留下的备用手机,正对着苗拍视频。他奶声奶气地说:“今天是种山楂的第一天,它现在只有两根枝。等它长出红果子,我就摘下来给奶奶泡水——奶奶总说嗓子干。”视频里能看到他鼻尖沾了点泥土,像只刚偷吃过泥巴的小刺猬。

篱笆外站着几位家长,有位妈妈正举着手机拍孩子,笑着对身边的苏怀瑾说:“以前带他去游乐场,玩完就忘;现在来这儿种药材,不仅知道‘薄荷性凉’‘紫苏能去腥’,还学会操心了。昨天晚上临睡前,他突然坐起来说‘妈妈,紫苏该浇水了’,把我都逗笑了。”

另一位爸爸看着儿子记笔记的样子,眼里带着感慨:“以前他连青菜都分不清,现在知道薄荷和紫苏的叶子不一样,还说要学认更多药材。这比报那些只教背古诗的兴趣班有用多了——能摸到、能闻到,还能知道用处,记得才牢。”

小棠教完朵朵松土,直起身时,看见乐乐正小心翼翼地给紫苏浇水。他怕水流太急冲倒小苗,把喷水壶的嘴对着掌心,让水先落在手上,再顺着指缝滴进土里,像在给小婴儿喂水。阳光落在他沾着泥土的手背上,水珠亮晶晶的。

她忽然想起苏怀瑾说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以前总觉得“传承”是很郑重的词,是铜药碾、是认药笔记、是师徒行礼,现在看着这些蹲在地里的孩子——他们记笔记时皱起的小眉头,画草图时认真的眼神,拍视频时奶声奶气的承诺,忽然明白,传承也可以是这样的:是把“薄荷能驱蚊”的知识,变成给妈妈做香囊的期待;是把“紫苏能去腥”的认知,变成观察它长高的耐心。

她悄悄走到苏怀瑾身边,指尖捏着衣角,声音里带着点期待:“瑾姐,等他们种的薄荷长成了,我教他们认更多药材好不好?先认10种,就从他们种的这些开始——告诉他们薄荷为什么能驱蚊(含薄荷脑),紫苏为什么能去腥(含挥发油)。再教他们认枸杞、艾叶,就像你当初教我那样。”

苏怀瑾看着她眼里的光,像看到了刚拜师时的小棠——那时她捧着迷你铜药碾,说要把每天碾的药写成日记。“好啊,”苏怀瑾笑着点头,“还要教他们碾药,用你的小铜药碾,让他们知道,药材不仅能种、能认,还能变成能帮人的东西。”

阳光穿过篱笆的缝隙,落在孩子们的笑脸上,像撒了层金粉。乐乐的笔记本被风吹得翻页,露出夹在里面的一片薄荷叶;朵朵的铲子插在泥土里,旁边放着刚摘的紫苏叶;丫丫的画纸被压在石头下,藤蔓的线条已经比刚才长了些。

小棠看着这一切,忽然觉得心里暖暖的。这些孩子里,或许会有下一个自己——因为想给妈妈做香囊,开始认薄荷;因为想给奶奶泡水,开始种山楂。他们不会一开始就懂“守正创新”,却会因为一份小小的“想帮到人”的心意,慢慢走进中医的世界,就像当年的自己,因为奶奶的类风湿,敲响了仁济堂的门。

篱笆外的桂花开了,甜香混着薄荷的清苦漫过来。小棠蹲下身,帮小宇扶了扶歪掉的山楂苗。“等它结果了,”她轻声说,“我们一起摘下来,教你怎么晒成山楂干。”

小宇用力点头,鼻尖的泥土蹭到了脸颊上:“好!还要记在我的视频里,告诉大家‘山楂能泡水,治嗓子干’!”

风掠过药圃,薄荷叶轻轻摇晃,像在应和。小棠知道,新的传承已经开始了——它不在郑重的仪式里,而在孩子们沾着泥土的指尖上,在歪歪扭扭的笔记里,在“要给妈妈做香囊”的期待里,轻轻巧巧,却扎得很深。

喜欢岐黄手记请大家收藏:(ixmao)岐黄手记笔趣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