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我们谈到秋季饮食的智慧,不知各位读者是否已经尝试了文中的食疗方?有没有感受到身体的变化?欢迎在文后分享您的体验。今天,让我们继续沿着《黄帝内经》的指引,探索秋季情志调摄与起居养生的奥秘。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秋季情志养生之道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言:“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这句话道出了秋季情志养生的核心。何谓“秋刑”?秋令肃杀之气,能使草木凋零,如同刑罚般不容情。而人体如何应对这种自然变化呢?
保持情绪平稳:秋季对应七情中的“悲忧”,许多人会不自觉地产生凄凉、悲伤、低落的情绪。这种“悲秋”情绪并非多愁善感,而是人体对自然界阳气渐收的正常反应。您最近是否也感到情绪比夏季更容易波动?或者莫名有些伤感?
记得去年深秋,一位中年患者前来就诊,主诉食欲不振、失眠多梦。细问之下,方知他因事业上的小挫折而郁郁寡欢,加之秋雨连绵,情绪愈发低落。我并未立即开药,而是建议他每日清晨散步半小时,观察自然的变化,同时饮用上文提到的百合杏仁粥。两周后复诊,他欣喜地告诉我,不仅睡眠改善,心态也平和了许多。
培养收敛之心: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反思与内省的时机。不妨利用这个季节,减少不必要的社交活动,多些时间独处,整理思绪,规划未来。正如树木在秋季将养分收回根部,为来年春天蓄力,人体也应当收敛神气,保持内心宁静。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秋季起居养生要点
《内经》提出“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这是秋季起居的基本要求。为什么秋季要早睡早起?这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密切相关。
早睡以避秋凉:秋季白天渐短,黑夜渐长,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早睡可以顺应阳气的收敛,避免秋凉之气侵袭人体。建议最好在晚上10点前入睡,比夏季提前一小时左右。
早起以吸清冽:秋季早晨空气清新,早起活动可以呼吸到一天中最纯净的空气,有助于肺脏的宣发肃降。您不妨尝试比平时早醒半小时,在晨光中做些温和的运动,感受秋晨的特殊气息。
我有一个朋友,长期受慢性咳嗽困扰,每年入秋必加重。我建议他调整作息,每晚9点半入睡,早晨6点起床,在小区公园慢走20分钟。坚持一个月后,他告诉我咳嗽明显减轻,整个人也精神了许多。这就是顺应自然的力量。
秋冻有度,保暖为先:秋季衣着调节艺术
民间有“春捂秋冻”之说,但这“秋冻”并非一味挨冻,而是有度的适应过程。
循序渐进添衣:初秋时节,气温尚未急剧下降,不宜过早添加过多衣物,让身体逐渐适应凉爽的气温,提高抗寒能力。但到晚秋,气温明显下降,就应及时添加衣物,尤其要注意背部、肚脐和双脚的保暖。
重点部位保护:中医认为“背为阳中之阳”,背部受凉易伤肺气,引起感冒、咳嗽。肚脐部位皮肤薄,敏感度高,容易受寒。足部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较差,容易冰冷。这些部位都需要特别保护。
您可能会问:如何判断自己穿衣是否合适?这里有个小窍门:以不觉寒冷,稍活动后不出大汗为宜。若穿衣后静坐不觉冷,轻微活动后背部微热无汗,则衣着适中。
缓形无极,运动有方:秋季运动养生指南
《内经》提到秋季要“缓形”,即运动不宜过于剧烈,以免过度出汗耗伤津液。那么秋季适合哪些运动呢?
散步:最简单的就是最好的。秋季散步不同于其他季节,可以特意选择有落叶的地方,听着脚下沙沙的声音,感受季节的变迁。每天坚持30分钟左右的散步,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情绪,又不至于过度劳累。
太极拳: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讲究意、气、形的协调统一,特别适合秋季练习。其“收敛入内”的特点与秋季养收之道不谋而合。
登高望远:重阳登高不仅是传统习俗,也是很好的秋季运动。登高可以扩张肺活量,增强心肺功能,同时开阔视野,舒缓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秋季运动不宜过早。最好等到太阳出来后再进行户外活动,以免吸入过多冷空气,刺激呼吸道。
秋日艾灸,温经通络:传统外治法的应用
除了饮食、情志、起居调节外,传统中医外治法也是秋季养生的重要手段。艾灸因其温通之力,特别适合秋季使用。
足三里灸:位于膝盖外侧凹陷下四指处,是强壮身心的大穴。秋季常灸此穴,可以健脾益胃,增强免疫力,为冬季做好准备。
肺俞穴灸: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艾灸此穴能够温肺散寒,止咳平喘,对预防秋季呼吸道疾病有良效。
关元穴灸:位于肚脐下四指处,是培补元气的重要穴位。秋季艾灸此穴,能够温补肾阳,抵御寒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