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乍起,暑气渐消,一年的时光又行至丰收的季节。不知您可曾留意,最近清晨起床时是否觉得喉咙有些干痒?或者皮肤不再如夏日般润泽?这些细微的变化,正是天地之气转换在我们身上的体现。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为我们指明了四季养生的方向。其中关于秋季的论述虽篇幅不多,却句句珠玑,为我们提供了应对这个特殊季节的智慧指南。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寻,如何通过饮食顺应自然,在秋季保持身心健康。
秋三月,此谓容平:认识秋季的天地之气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这短短的十二个字,道尽了秋季的本质特征。
什么是“容平”?容者,容纳、包容;平者,平衡、平和。秋季是万物成熟、结果收获的季节,自然界从春夏的生长、勃发转向收敛、平静。而“天气以急”则形容秋风疾劲,扫落叶而清天地;“地气以明”指大地气息清明,万物形态明晰可见。
这样的气候环境对人体会产生什么影响呢?中医认为,秋主燥,通于肺。秋季干燥的气候最容易伤害我们的肺脏,而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这也就是为什么秋天人们容易感到口干咽燥、皮肤干涩、鼻喉不适的原因。
您最近是否也感受到了这些变化?不妨在心中做个小小的自查:早上起床是否需要立即喝水缓解口干?皮肤是否开始觉得紧绷?这些可能都是秋燥在您身上的表现。
少辛增酸,以养肝气:《内经》的秋季饮食原则
《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这句话为我们指明了秋季饮食的大方向——少辛增酸。
为什么秋季要减少辛辣食物?辛味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如葱、姜、蒜、辣椒等,这些食物在夏季能帮助我们发散湿邪,但到了秋季,自然界本来就在收敛,若再过多食用辛散之品,就会与自然规律相悖,过度耗散人体的精气。
反之,酸味食物如山楂、葡萄、石榴、柠檬等,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能够帮助人体顺应自然界的收敛特性,滋养肺阴,防止过度耗散。这正应了《内经》“用酸补之”的教导。
记得去年秋天,我遇到一位常感疲劳的女士。她非常喜欢辛辣食物,几乎每餐必配辣椒酱。经询问得知,她入秋后总觉得气虚乏力,夜间出汗,喉咙不适。我建议她暂时减少辛辣,适当增加一些酸性食物如山楂水、葡萄等。两周后她欣喜地告诉我,不仅疲劳感减轻,连多年的秋季咽干问题也大为缓解。
滋阴润燥,以应秋凉:秋季食物的选择之道
秋季饮食的核心在于“润”。如何通过日常食物达到润燥的效果?《内经》虽未详细列出食物清单,但其理念可以指导我们选择适合自己的秋季食物。
白色食物润肺燥。中医五行理论中,白色入肺,许多白色食物都具有滋阴润燥的功效。梨是最典型的秋季润燥佳品,生吃可清肺热,熟食可滋肺阴。我记得小时候,每到秋天,母亲总会为我们炖冰糖雪梨,那清甜润喉的滋味至今难忘。您不妨也试试这个简单有效的食疗方:取雪梨一个,去核放入冰糖少许,隔水蒸熟,每晚食用一次,连服三日,对缓解秋燥引起的干咳有奇效。
粘滑食物养阴液。银耳、百合、山药等带有粘滑特性的食物,富含胶质,能够有效滋润人体阴液。银耳百合羹是秋季理想的甜品选择,不仅味美,更能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煮制时注意火候,慢炖出胶,效果更佳。
坚果种子补精髓。芝麻、核桃、花生等坚果种子类食物富含油脂,能够润肠通便,滋阴补髓。《内经》有“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说,这些浓稠味的食物正是秋季补精的良选。但需注意,坚果虽好,也不可过量,每日一小把即可。
说到这里,您可能会问:这些食物虽然好,但具体应该怎么搭配食用呢?别急,接下来我就为您提供一些实用的秋季食谱建议。
顺应自然,食饮有节:秋季的饮食习惯调整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句话强调了饮食有度的重要性,在秋季尤其如此。
早餐温热,晚餐早食。秋季早晨凉爽,人体阳气初生,需要温热的食物来助阳生发。一碗小米粥配上几粒红枣,或者一碗燕麦粥加少许核桃仁,都是不错的选择。而随着日落提前,晚餐也应相应提前,且不宜过饱,以减轻肠胃负担。
细嚼慢咽,以滋津液。秋季本身津液易亏,进食时充分咀嚼可以促进唾液分泌,这唾液在中医被称为“金津玉液”,是人体自生的润燥良药。您不妨尝试一下:下一餐吃饭时,有意识地将每口食物咀嚼20次以上,感受一下是否饭后口干的感觉会减轻许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