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其他 > 【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 > 伤寒心法要诀1-5

【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 伤寒心法要诀1-5

作者:医衣哥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23 13:32:22

表热里热阴热阳热

发热持续不断,像羽毛覆盖体表般微微发热,叫做热翕翕;而像蒸笼热气向上蒸腾一样的发热,称为热蒸蒸。表热时小便色白,里热时小便色赤。表热无汗,需用麻黄汤;有汗则宜用桂枝汤。里热轻的,适合用凉膈散;里热重的,适宜用三承气汤。发热伴有口燥、舌干、烦渴,属于阳经之热;发热伴有厥冷、下利清谷,属于阴经之热。阳经之热适合用白虎汤、解毒汤等清热;阴经之热适合用四逆汤、白通汤等温阳。

【注释】“发热无时热翕翕”,意思是发热没有停止的时候,如同羽毛覆盖在体表一样的表热。“炊笼腾越热蒸蒸”,指的是发热像蒸笼热气向上蒸腾,是从体内向外散发的里热。表热时,热不在里,所以小便色白;里热时,小便就会色赤。“外需麻桂”,即表热无汗的情况适合用麻黄汤,有汗的适合用桂枝汤。“内凉承”,就是里热轻的适合用凉膈散,里热重的适合用三承气汤。发热同时伴有口燥、舌干、烦渴的,是阳经的热证。发热同时伴有厥冷、下利清谷的,属于阴经的热证。阳经之热适合清热,用白虎汤、解毒汤这类方剂。阴经之热适合温阳,用四逆汤、白通汤。

【按语】热翕翕和热蒸蒸这两种发热,都伴有出汗,两种症状相似。如果把热翕翕这种表热,误当作热蒸蒸的里热而用攻下之法,就会导致病情恶化;如果把热蒸蒸这种里热,误当作热翕翕的表热而用发汗之法,会进一步损伤正气。热翕翕出汗的热感虽与热蒸蒸相似,但用手触摸,热翕翕只是微微温热;不像热蒸蒸出汗的热,用手触摸有热气透出手掌。这两种情况有时疑似难辨,此时应当审察小便的颜色是白还是赤,舌苔是干燥还是润泽,自然可以做出判断。

恶寒背恶寒辫

对于恶寒这一症状,需要从表、里、阴、阳的角度进行辨别。发热且恶寒,这是阳经表证,若有汗,适宜用桂枝汤;若无汗,则适宜用麻黄汤。不发热却恶寒,这是阴经里证,若有汗,适宜用桂枝加附子汤;若无汗,适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背部恶寒且口中不燥,这属于少阴经的情况,适宜用附子汤;背部恶寒且口燥口渴,这属于阳明经的情况,适宜用白虎加人参汤。

【注释】恶寒这一病症,存在表证、里证以及阴证、阳证的区别。发热并伴有恶寒,这是阳经表证的表现。若同时有汗出症状,依据病症特点,适合使用桂枝汤来调和营卫、解肌发表;若无汗出,这种情况适合用麻黄汤来发汗解表。不发热却出现恶寒症状,这是阴经里证。当伴有汗出时,此时阳气可能受损,适宜用桂枝加附子汤,以在解肌祛风的同时,温经复阳;若无汗,则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助阳解表。背部感觉恶寒,且口中没有干燥的感觉,这里所说的“阴”,指的是病症属于少阴经范畴,适宜用附子汤来温经散寒。背部恶寒且伴有口燥口渴,这里的“阳”表示病症属于阳明经,适宜用白虎加人参汤,以清热生津。

【按语】阴阳两类经脉的病症中,恶寒症状虽然相同,但身体有无发热却不一样,阳经表证的恶寒发热用发汗的方法治疗,阴经里证的无热恶寒用温阳的方法治疗。少阴经和阳明经的背部恶寒症状虽然相似,然而口中是否干燥的表现却不同,针对少阴经的背恶寒口和用温阳之法,针对阳明经的背恶寒口燥渴用清热之法。恶寒虽然看似是较为轻微的症状,但从仲景所立的这些治法中,可看出辨别病症的要点,其他病症也可依此类推进行辨析。

恶风

风邪与寒邪大多相互伴随,较少单独出现。三阳经的病症,大多都有恶风与恶寒同时存在的情况。恶风与恶寒都属于表证,治疗应当从解表入手。然而风属阳,寒属阴,所以三阴经的病症通常只有恶寒,而没有恶风的症状。

【注释】风邪和寒邪,总体来说,常常相互关联,单独出现的情况较少。寒邪致病时,往往也伴有风邪;风邪致病时,通常也有寒邪相随。因此,在三阳经的各类病症中,恶寒与恶风这两种症状常常同时出现。恶风与恶寒都属于表证的范畴,按照治疗原则,应当采用解表的方法来治疗。不过,风在属性上属于阳,寒在属性上属于阴,所以在三阴经所表现出的病症中,一般只有怕冷(恶寒)的症状,而不会出现怕风(恶风)的症状。

头痛

三阳经(太阳、阳明、少阳)头痛时,身体都会发热。而厥阴经头痛,多伴有四肢厥冷且无发热症状,还会呕吐涎沫。如果患者大便不通、小便红赤,应当考虑用攻下之法;若小便色白,说明表症还未清除。

【注释】这里的三阳指的是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头痛身皆热”,意思是三阳经引发的头痛,身体都会出现发热症状。对于三阳经头痛,治疗应依据三阳经的病症特点来处理。厥阴经头痛,大多四肢厥冷且不发热,还会呕吐涎沫,这是厥阴经挟带寒邪向上逆行导致的,适宜用吴茱萸汤温通并降逆。三阳经头痛,如果出现大便不通、小便红赤的情况,表明是里实热证,按照治疗原则应考虑攻下,适宜用承气汤。要是小便颜色清白,即便大便不通,也说明里热尚未结实,表证还没有解除,此时治疗应先从解表入手。三阴经一般没有头痛症状,只有厥阴经会出现头痛,这是因为厥阴经的经脉与督脉在头顶部位交会。三阴经通常不会发热,但厥阴经和少阴经也会出现发热,称之为“反发热”,这是因为这两脏内有相火,阴寒过盛将阳气格拒于外所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