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教我治痈疽肿瘤》白血病 - 扶正祛邪战血疾
深褐色的檀木门轴发出吱呀声响,裹挟着浓重药香的医馆内,一位面色苍白如纸的患者被家人搀扶而入。他骨节嶙峋的手指死死攥着衣摆,脖颈间的纱布渗出暗红血渍,凹陷的眼窝里盛满对病魔的恐惧与求生的渴望。药柜上铜制药铃被穿堂风拂响,清脆的声响惊得抓药童子手中戥子微微一颤。
张仲景手持羊毫笔,狼毫笔尖悬在泛黄宣纸上迟迟未落。他目光如炬,时而凝视患者青紫的指甲,时而观察其舌面焦黑的苔垢,指尖搭在寸关尺三脉处,感受着脉搏如游丝般的颤动。待诊脉完毕,他将《黄帝内经》轻轻摊开,泛黄的书页间滑落几片干枯的艾草:"此症与痈疽同源,皆因气血乖戾、毒邪内生。你看这'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与白血病耗损精血、热毒内结之象如出一辙。"
我凑近细看古籍,烛火在书页间跳跃,映得"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八字愈发醒目。张仲景将笔锋一转,在宣纸上写下药方:"黄芪配当归,取当归补血汤之意,补气养血以固根本;青黛、雄黄相配,清解热毒之力更强;三棱、莪术行气破血,疏通瘀滞脉络。再佐以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加强解毒散结之功;辅以女贞子、墨旱莲滋补肝肾,调和气血。"
治疗期间,张仲景在医馆内布置了特制的诊疗区。墙面悬挂着巨大的经络图,地面铺就的青砖上刻着人体穴位模型。对于不同症状的患者,针灸与艾灸疗法各有侧重:
- 气血亏虚型:取百会、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等穴。百会穴以平补平泻法,针尖向上斜刺,使针感向四周扩散;足三里、三阴交采用提插补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气海、关元则施以艾灸,将艾条悬于穴位上方2 - 3厘米处,以皮肤温热潮红为度,每穴灸15 - 20分钟,通过温阳益气,培补后天之本,充盈气血 。
- 热毒炽盛型:选取大椎、曲池、合谷、血海、内庭等穴。大椎穴直刺0.5 - 1寸,施捻转泻法;曲池、合谷采用提插泻法,快速进针,大幅度提插捻转;血海、内庭以毫针泻法,留针20 - 30分钟,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驱散体内毒邪。
- 瘀血阻滞型:针刺膈俞、血海、太冲、三阴交、期门等穴。膈俞、血海行捻转泻法,以通调气血、活血化瘀;太冲直刺0.5 - 0.8寸,施提插泻法,疏肝理气;三阴交平补平泻,期门斜刺0.5 - 0.8寸,以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食疗方面,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精心调配:
- 五红养血粥:取红枣10枚、红豆30克、红衣花生30克、枸杞15克、红糖适量。将红豆浸泡4 - 6小时后,与洗净的红枣、花生一同入锅,加水煮沸后转小火慢熬,待食材软烂时加入枸杞,再煮5分钟,最后调入红糖。每日早晚服用,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肾之效,适合气血亏虚的患者。
- 山药茯苓糕:山药200克、茯苓粉50克、糯米粉100克、白糖30克。山药去皮蒸熟捣成泥,与茯苓粉、糯米粉、白糖混合,加入适量清水揉成面团,上笼屉蒸20 - 25分钟。糕体软糯,入口清香,可健脾益胃、祛湿化痰,辅助药物调和脾胃,增强患者食欲 。
- 凉血解毒饮:鲜藕200克、鲜茅根100克、生地黄30克。将鲜藕切片,与洗净的鲜茅根、生地黄一同加水煎煮30分钟,代茶饮用。适用于热毒炽盛、出血倾向明显的患者,可凉血止血、清热解毒。
诊疗室的白墙上挂着六幅透明人像,皆是张仲景以气御术幻化而成的人体经络模型。每当讲解病症,这些透明人便会浮现出流动的血色经络,白血病患者淤堵的血脉在模型上呈现出紫黑色斑块,与痈疽患处的气血凝滞之象如出一辙。"你看这气血运行图,"张仲景以竹尺点向模型的足少阴肾经,"此处如江河壅塞,与痈疽初期的气滞血瘀毫无二致。"
医案竹简整齐排列在博古架上,记录着六例白血病患者的康复历程与对应药方:
1.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 夏小宝:初诊时高热出血,以犀角地黄汤加减:犀角(先煎)、赤芍、茜草炭、丹皮、玄参、石斛(另煎)、生地 。随症情变化,增加仙鹤草、猪殃殃、全瓜蒌等,以增强止血解毒、通腑泄热之效。 针灸配合大椎、曲池、血海,以清营泄热;食疗每日食用五红养血粥,补充气血。
2.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 关天才:采用活蟾蜍单方,将蟾蜍放入沸水中煎煮约半小时,去蟾蜍取汁300 - 500毫升,分3 - 4次服,每日1个 。以毒攻毒,消散体内邪毒。同时艾灸神阙、关元,提升阳气;饮食上常喝山药茯苓糕,增强脾胃功能。
3. 急性单细胞白血病 - 马长生:初期以白虎加人参汤合犀角地黄汤化裁:生石膏(先煎)、北沙参、潞党参、生地、山萸肉、浮小麦、知母、粳米、甘草、犀角、丹皮、人参须、棕炭、玄参、山药、龙骨、牡蛎、五味子 。后期热退,去石膏等清热之品,加青蒿、鳖甲清虚热;再根据症状变化,调整药方,最终以滋补气血、调理阴阳的膏方收功。针灸取足三里、三阴交、气海,补益气血;食疗多饮凉血解毒饮,缓解内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