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教我学治痈疽肿瘤》骨癌
暮春的晨雾还未散尽,潮湿的空气裹挟着药香弥漫在医馆四周。我将刚煎好的紫苏茶捧至案前,望着张仲景师父正用银针在骨骼标本上比划着经络走向,烛火在他布满岁月痕迹的脸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影。
"师父,前日听闻城西铁匠铺的学徒,腿痛数月竟在股骨生出肿物,这病症与典籍中的痈疽大不相同,究竟是何缘故?"我将茶盏轻轻放在斑驳的木桌上,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那具正在微微颤动的骨骼标本上。
师父放下银针,端起茶盏轻啜一口,氤氲的热气模糊了他深邃的眼眸:"此症虽现于当世,然其根源与古之痈疽一脉相承。自《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到《刘涓子鬼遗方》详述痈疽辨证,古人早已对这类恶疾有所洞察。现代所言癌症,实则是痈疽重症在当代环境下的变异。"
话音未落,一阵穿堂风突然卷起地上的草纸,那具骨骼标本竟发出细微的咔嗒声。只见右侧股骨处的骨膜开始诡异地隆起,如同有生命般逐渐形成一个核桃大小的肿块,椎骨部分也出现了虫蛀状的凹陷。我下意识后退半步,却见师父神色自若地走到标本前,枯瘦的手指抚过变形的骨骼:"看这瘤体初起如附骨之疽,暗合《诸病源候论》中'附骨疽者,由体虚之人,寒热客于经络,气血壅涩'的记载。"
他转身从书架取下泛黄的竹简,烛火映得简上的朱砂字迹忽明忽暗:"痈疽与癌症,皆因正气亏虚而起。昔年华佗论病曾言'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现代人贪图安逸,嗜食生冷,久坐伤肉,久视伤血,致使正气如堤岸溃决。外邪乘虚而入,或寒凝经脉,或热毒内蕴,最终痰瘀互结,酿生恶疾。"
师父展开一卷绢帛,上面画着复杂的气血运行图:"就像这骨癌,多因肾元亏虚所致。肾主骨生髓,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房劳过度,肾精耗竭,骨髓空虚,就如同朽木易招蠹虫。《景岳全书》载'骨痹者,乃嗜欲不节,伤其肾气,内有积热,以乘其骨',这积热与痰瘀胶着,便在骨骼上形成肿瘤。"
正说着,标本的腰椎处突然发出细微的爆裂声,几节椎骨竟开始塌陷。师父神色凝重:"此乃瘤体侵蚀骨髓,压迫脊神经之象。古代医家虽无'神经'之说,却早已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痈疽入髓会导致肢体痿废。《黄帝内经》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这与现代骨癌患者出现的截瘫症状何其相似。"
他从木匣中取出艾绒,在标本的肾俞穴位置比划:"治疗此症,需遵'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之理。艾灸命门、关元可温补肾阳,针刺太溪、复溜能滋补肾阴,这便是'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法。配合食疗,以黑豆配伍巴戟天炖牛尾,既能填补肾精,又可强筋健骨。"
见我仍有疑惑,师父展开几卷病案竹简,娓娓道来:
医案一:股骨瘤疾(瘀痰结聚,肾气不足证)
城西铁匠铺的张生年仅二十四,初时只是左腿隐隐作痛,以为是劳作所致,并未在意。谁知月余后疼痛如锥刺,夜间常被痛醒,甚至无法站立。我初见他时,见其面色黧黑,左大腿肿胀如碗,皮色虽正常,但按之坚硬如石。舌体紫暗布满瘀斑,舌下络脉粗张,苔白腻,脉象沉涩如刀刮竹。
此乃典型的瘀痰互结、肾气亏虚之证。劳作伤肾,肾气不足则骨失所养,水液代谢失常而生痰湿;铁匠常年接触冷水铁器,寒邪入侵,凝滞气血,终致痰瘀胶结于骨。
治法:补肾活血,化痰散结
药方:取黄芪四两培补元气,补骨脂三两温肾助阳,枸杞子二两滋养肝肾;配伍威灵仙、元胡各一两通络止痛;山豆根、蜂房解毒散结;瓦楞子软坚化痰;仙鹤草补虚止血;全蝎、蜈蚣各三钱搜风通络;生甘草调和诸药。另嘱其每日以黑豆、杜仲、核桃熬粥,以形补形。
针刺采用温补手法,取肾俞、命门温补肾阳,血海、三阴交活血化瘀,丰隆化痰散结。配合隔姜灸关元穴,每次三壮,以皮肤潮红为度。
经三月调治,患者疼痛大减,可拄杖行走;半年后肿块缩小过半;持续服药两年,X线显示骨膜修复,终能重返铁匠铺。
医案二:骶骨痈肿(肝虚肾亏证)
南山樵夫李翁,年逾六旬,臀部肿痛半年有余。初起尚能忍痛砍柴,后疼痛难忍,需拄双拐方能挪动。观其面色萎黄如菜,形体消瘦,左臀部隆起如馒头,按之凹陷不起。舌淡红少苔,脉沉细如游丝。
此乃肝肾亏虚,寒痰凝滞之证。年迈之人肝肾渐衰,筋骨失养,加之常年露宿山林,寒湿之邪乘虚而入,与内生之痰互结,痹阻经络。
治法:补益肝肾,散寒化痰
药方:金毛狗脊、骨碎补、巴戟天、菟丝子各三两补益肝肾;熟地黄二两滋阴养血;枸杞子、煅自然铜各一两;黄药子、苦参清热解毒;龙衣(蛇蜕)祛风解毒;续断强筋健骨;薏苡仁、甜瓜子散结消痈;白茅根清热利尿。诸药研末,以黄酒送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