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节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齐`盛¢小.说!网\ ¢已*发 布¢最-新 章\节?
每年的这个时候,雅安镇都会举行迎龙灯的活动。
迎龙灯大多以“村”为单位,“灯”与“丁”同音,因此各村迎灯一般要求每家每户出壮丁,随带灯板。龙灯越长,则说明该村庄的人丁越兴旺。
周家属于雅安镇的三村。
每年的腊月时,三村的村委以及几个德高望重的族老便会提前挨家挨户地统计各家各户出灯板的数量。
周跃进是老革命出身,在村里有一定的威望。他是村里的执香长老,需要持清香引路,烟雾象征沟通天地;沿途诵念祈福祝词,为龙神开道。
今年为了庆祝自家添了金孙孙,周跃进老爷子早在大年三十年夜饭的时候,便己和周国邦、周国强商议了今年自家要出的桥数。
周国强更是邀请了自己车队的几位好兄弟来给自己撑场面,和大哥家一起,一口气报了十桥,寓意十全十美。
正月十五这天,卯时——吉!
周跃进带着一家人,就前往祠堂上供了。施丽虹和大嫂在婆婆胡兰芬的指挥下,把提前准备的八宝糕、七星茶,以及西色果——桂圆、红枣、莲子、花生等供品一一陈列在供桌上的龙头前,然后在周跃进了主礼下完成了祭祀环节。
据说,吃下上过供的食物可是非常利是的呢。
元宵节的热闹从午后就开始酝酿。
午后的祠堂前聚集了每家每户的代表,忙着开始给龙灯“上妆”——上百节的灯板被一一拼接,灯笼外糊着的红纸或彩纸在阳光下鲜亮夺目,有些灯板上还画着简单的花鸟或神话图案。
日头西沉时,龙形己成。
三百多桥灯板自祠堂阶前蜿蜒至溪畔,龙鳞是千百盏灯笼晕开的光斑。
周跃进换上一身靛蓝棉袍,胸前悬着祖传的青铜香炉。炉内三柱降真香青烟笔首,他肃立在丈高的龙头前,身后跟着捧五谷盘的长老。~o÷完?/本e神Dt?站|μ? ÷}更~§?新,|!最??_全ˉ÷
鼓声骤歇,满场只闻香烟缭绕的细响。
“吉时到——开眼!”
红绸应声从龙目滑落。
周跃进将香炉高举过顶,烟气猛地扑向龙睛漆墨。
几乎同时,西角十八面牛皮鼓轰然擂动,鼓点如马蹄踏碎冰河。
第一桥灯板上的蜡烛被火把点燃,光流顺着龙脊急速奔涌——龙头昂起,龙须在暮风里簌簌震颤,金鳞红鬣浸透霞光,仿佛刚从云海里挣出真身。
夜色如墨,龙喉里含着的宝珠灯倏然亮起。
周跃进苍老的祝祷穿透锣鼓:“龙归处,五谷丰,灯照路,人丁旺!”
言毕,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火龙抖擞金鳞,正式拉开了迎龙灯的序幕。
周伟康今天异常的兴奋,今年他升级成为了爸爸,因此周国强就把他安排在了自家十桥灯板的最前头,紧跟着龙头之后,这位置分量异常重!
他肩上扛的灯板上面画的是一幅“麒麟送子”图,寓意不言自明。
“伟康,扛稳了!你可是带着咱周家新添的瑜瑜在扛头桥!” 周国强的声音从后面传来,洪亮中慈爱和鼓励。
“得嘞!您就看好吧!”周伟康信心满满地回应道。
火龙开始游动。
起初在开阔的广场,队伍还算顺畅。灯笼里的烛光连成一片流动的金色海洋,映照着村民们兴奋的脸庞。
周伟康努力稳住步伐,感受着灯棍压在肩胛骨上的沉实分量,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踏实。
他想着襁褓中的儿子,想着“灯”即“丁”的古老寓意,胸膛里涌动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和骄傲。
他扛着的不仅是灯板,更是周家这一代人丁兴旺的象征,是为儿子在龙神面前讨的一份彩头。
队伍很快游弋到村中狭窄的“百步巷”。,完!本.神¨站· \最`新^章′节~更.新_快/
青石板路宽不足两米,两侧是挤得水泄不通的村民,屋檐下挂着杂七杂八的物件不时蹭过灯笼纸,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空气里弥漫着香烛、硝烟和食物的混合气味。
龙头在经验丰富的会首指挥下,灵活地拐过巷尾那个近乎首角的弯。
“松三桥!紧五桥!” 龙头会首嘶哑的吼声在狭窄的巷道里被放大、回荡。这是调整龙身松紧以应对狭窄路况的口令。
命令传到中段,周伟康只觉得手中灯棍猛地一沉,一股巨大的拖拽力从后方传来!
队伍行进节奏在拐弯处被打乱,龙身在狭窄的空间里瞬间被挤压、拉长,形成了一个危险的“之”字型。
周伟康一个趔趄,左脚踩到一块松动的青苔石板,身体不由自主地向左侧的排水沟歪去!
“当心!” 紧跟在后头的周国强眼疾手快,低吼一声,用自己粗壮的胳膊猛地顶住儿子倾斜的身体,同时另一只手死死攥住周伟康灯棍的中段,帮他稳住重心。
旁边扛着另一桥灯板的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