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灶膛里的火先亮,天还没亮。
七七把最后一勺猪油滑进铁锅,油花“滋啦”一声,像替她说了一句狠话:再撑一天,就一天。案板上,姜丝、蒜片、青红椒丁排得刀口般齐——这是“老客”们吃了二十年的味道,错一颗花椒都要皱眉。她右手掂锅,左手翻菜,锅铲碰铁锅,叮当声脆得像早年练的梆子戏。可手腕到底不如从前,翻两下,骨缝里的风湿就钻出来咬她。她咬牙,把痛咽回喉咙,继续翻。锅气腾起,她眯眼,看见玻璃门外有人影晃——是阿斗,拎着两兜毛豆,肩背比案板还宽,一抬手就把卷帘门推上去。
“妈,我来。”阿斗把毛豆往水池里一倒,水溅得四处开花。他嗓门大,水池里的螺蛳吓得缩进壳。七七心里“咯噔”一声:又来了,这愣头青。阿斗是七七的独子,今年十九,炒菜的手艺早学全了,可脾气一点没跟着锅铲走。客客气气说一句“少盐”,他能回十句“咸淡凭手艺”;碰上个挑刺的,他把锅铲往案板上一拍:“嫌难吃别给钱!”七七知道,真要把灶台交给他,不出一个月,二十年的老街坊都得跑光。
她横他一眼:“剥你的豆子,别添乱。”
阿斗嘿嘿笑,手指一捏,“啪”地挤出一粒青豆,准准地弹进垃圾桶。七七太阳穴直跳,却舍不得真骂。阿斗五岁那年,他爸在江堤抢险被洪水卷走,七七抱着他跪在灵堂里,心里就剩一个念头:把儿子拉扯大,把灶台守到老。可守到今天,她忽然发现:灶台守得住,人守不住了。
二
老街的早晨从六点开始,第一波是赶早班船的船夫,第二波是送孩子上学的阿嬷,第三波才是拎着保温杯遛弯的“老客”。他们进门不点菜,只说一句:“老样子。”七七心里有张谱:张老师的面要软、李主任的粉要辣、王会计不吃葱。她像一台精密的老座钟,二十年不卡齿。可钟也有锈的时候。上个月,她端粉给李主任,手一抖,汤溅出来,烫得李主任“哎哟”一声。李主任没说什么,只掏出纸巾擦裤子,七七却红了眼眶。那天打烊后,她对着镜子拔白头发,拔一根,心里就沉一分:要交出去了,再撑撑,再撑撑。
阿斗看在眼里。夜里收完摊,他把最后一只碗擦干,凑过来:“妈,你教我‘老客’的谱子吧,我背。”七七愣住,鼻尖一酸,嘴里却硬:“背什么背,先把毛豆剥完。”阿斗不恼,转身去水池,把剩下的毛豆一粒粒剥得雪白。七七望着他弓着的背,忽然想起他爸——也是这样的肩线,也是这样闷头干活的倔劲。她心口发软,差点就开口。可下一秒,阿斗把剥好的毛豆往盆里一倒,水花一溅,又溅到她脚面。她叹气:还是个孩子。
三
真正让七七下定决心的,是那场雨。
八月底,台风“海葵”登陆前夜,老街的风像疯狗的舌头,卷着雨丝往人脸上抽。店里只剩最后一桌客人——三个穿校服的高中生,点了两份炒粉、一份炒田螺,边吃边刷手机。七七在灶台前收尾,阿斗蹲在门口修漏水的雨棚。忽然,店里“啪”一声脆响,像谁把碗摔了。七七抬头,只见其中一个高中生指着盘子嚷:“阿姨,这田螺里怎么有根头发?”
七七心里“嗡”地一声。她戴帽子、戴口罩、戴头巾,全副武装,怎么可能有头发?可她还是走过去,赔笑:“小同学,阿姨给你换一盘,不收钱。”高中生不依不饶:“换一盘?吃出毛病谁负责?”阿斗腾地站起来,雨棚的铁皮在他手里“哗啦”一声卷成麻花。他两步跨进店,眼睛瞪得铜铃大:“你想咋负责?去医院验DNA?验出来不是你妈头发,你赔我妈名声?”
高中生梗着脖子,手机镜头已经对准阿斗。七七眼前发黑,一把拽住儿子手腕,指甲几乎掐进他肉里:“阿斗,闭嘴!”阿斗喘着粗气,像头被勒住缰绳的牛。七七转身对高中生鞠躬,腰弯到九十度:“对不起,孩子不懂事,这桌免单,再送三瓶汽水。”高中生这才罢休,临走还甩下一句:“抖音见。”
卷帘门拉下后,店里只剩雨声。七七坐在小板凳上,双手捂脸,肩膀抖得像风里的破旗。阿斗蹲在她面前,手足无措:“妈,我错了……可他们明明讹人。”七七摇头,泪水从指缝渗出来:“阿斗,灶台交给你,不是让你吵架的。老街坊吃我二十年,吃的是人情味,不是输赢。”阿斗垂着头,像挨了锤的稻穗。雨越下越大,棚顶的缝开始滴水,一滴,两滴,落在七七脚背,冰凉。
四
第二天,征兵办的人来了。
他们穿着笔挺的军装,站在巷口贴告示:秋季征兵,最后三天。阿斗挤在人群里,眼睛亮得像灶膛里的火。回到家,他把红底黄字的宣传单拍在案板上:“妈,我想去。”七七正在腌酸豆角,闻言手一抖,盐撒多了。她盯着儿子,像第一次看清他的脸——眉骨高,鼻梁挺,唇角紧抿,他爸的影子全回来了。她想说“不许去”,喉咙却像被酸菜汁呛住,又酸又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