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彻底降临,城中早已宵禁,连风声都显得分外清冷。
会馆内外的油灯、纸灯笼,也尽可能减少,必要的灯才亮起。
昏黄光影在墙角拉得老长,空气里弥漫着紧张的寂静。
林向安穿着旧棉袍,腰间系着木棍。
他和林远第一班岗,两人值守后半夜。
此刻天寒露重,寒气透骨,呼出的白雾在灯笼下清晰可见。
每隔一会儿,他就提着灯笼绕着院墙巡一圈。
看一看各处安排的人值守情况。
其他人见到林向安,时不时还听到他咳嗽声。
多少有些佩服,他还是带病主动承担。
之前林向安救过得李文,甚至主动开口要接替他。
不过被林向安拒绝了。
这一夜所有人都清楚了守夜的辛苦,也切身感受到林向安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有人在心里暗暗佩服,原本的怀疑和敷衍也慢慢变成了信服。
等到天际泛起鱼肚白,交班的敲声在晨雾里传开。
安排的甲、丙两组的人上岗,林向安、林远二人拖着疲惫的身子收队。
林向安没让大家立刻散去,而是让厨房把早已备好的热稀粥端了出来,每人再加发一个白面馒头。
馒头冒着热气,散发出面粉的清香。
配上咸菜和热粥,在这饥寒交迫的早晨,简直是天大的奖赏。
有人一边啃馒头,一边低声道:
“林兄说到做到,真没骗咱们。”
王管事笑着补充:“这就是承诺的加餐,以后谁值守,该赏还会赏。”
众人面面相觑,原本还有迟疑的人,此刻心中最后那点防备也松了。
即便有人心存侥幸,看到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不好再说风凉话。
林向安看着众人的神情,暗自点头。
第一夜顺利过关、加餐兑现,等大家信心稳了,他便可逐步公布“同济会”的章程和规则。
这一夜一晨,值守的队伍彻底立住了。
......
林向安在夜里巡逻时想过了,等同济会成立后。
至于那些身体不好、不能守夜的人,也不能什么都不干,白吃饭不出力。
特殊时期必须特殊对待。
白吃白喝只会让人心里不平衡,久而久之还会生怨言。
与其让他们闲着,不如让他们创造价值。
对这部分人来说,唯一能发挥的长处就是抄书。
把这件事单独列出来,算是后面同济会的一个“生产项目”,取个雅名,便叫“笔墨营生”。
它既是同济会的重要副业,也能让这些人集体做贡献。
做法很简单:
先任命一位细心、有威望、字写得好的老举人当“司书”。
负责统筹安排,分配抄写任务、检查质量、管理笔墨纸砚。
再安排一两名略懂文墨的随从或杂役,帮忙研墨、铺纸、整理成品、照料茶水等杂事。
物资方面,以“同济会”的名义,向全体举人“征用”或“借用”他们多带的笔墨纸砚,统一登记在册。
由“司书”集中保管和发放,按需分配,杜绝浪费。
抄写内容也有优先次序:
首选:科举教辅类。
比如《四书章句集注》《五经大全》节选、时文集、策论范文等。
这类书是最硬核、最能变现的。
只要科举不废,就一直有市场。
其次:实用类。
如《百家姓》《千字文》、启蒙读物、历书黄历等,需求量大,薄利多销。
最后:消遣类。
比如话本小说、诗词集。
不过在乱世里价值最低,只能作为补充选择。
底本可从藏书阁,或者从大家的藏书里,挑选出几本最经典、版本最好的作为“底本”,确保抄写内容准确。
工作也要有章法:
定额管理,按人设任务,比如每天10—15页,忙得过来但不至于过劳。
质量检查,由司书逐页审查,字迹要端正、不得错漏。
若不合格就要重写或扣工分。
工作环境,大家在一起工作。
选个光线最好的大厅或书房,集中抄写。
既方便监督,也能形成紧张认真的氛围。
同时,还要有明确的奖励制度:
基础口粮:
完成基本定额,就能领当天口粮,解决“吃白饭”的问题。
超额奖励:
超额部分可以换工分,工分能用来兑换额外福利。
比如多一碗稠粥、一小份咸菜。
甚至将来局势稳定后,还可从售书款中分红。
精神激励:
定期表扬“生产标兵”,将其名字写在红纸上张贴。
有时候,对于读书人而言,这种精神层面的认可有时比物质更重要。
这样大家定然会老实些,若还有歪心思,那就层层加砝码。
喜欢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请大家收藏:(ixmao)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笔趣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