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林向安终于开口解释:
“这一局,从题目本身来看,其实对南方士子并不有利。
漕运关乎国计民生,是大势所系;而科举则是朝廷平衡南北的重要手段。
南方士子历来重视科举,内心早有怨言,遇到这种题目,多半会借机表达不满;
可北方士子的立意就容易拔高——毕竟漕运之重,不仅关乎当下,更关系未来。”
沐云衡沉默了一会儿,没想到一个题目,林向安竟能推演得如此深远,心中不由一凛。
“你的意思是?这一局?”
林向安没有拐弯抹角,语气笃定:“北方会略胜一筹。”
平局的可能性不大。
第三局是策论,真正考验功底的地方就在那儿。
若第二局判为平手,对北方极其不利。
赢得太轻松,反倒显得北方太弱。
若是南方连赢两局,风评舆论上就会倒向南方,士子间的不满情绪也容易被激化。
天汇轩茶馆造势这么大,若是之后一方心怀不满,后续在闹起来,极有可能招来祸患。
这也是茶馆绝不会愿意看到的局面。
有些事私下里闹,和明面闹,完全两码事。
科举的根本,是选才;
而南北分卷的初衷,其实就是维系平衡。
所以从整体布局来看,让两边在第三局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才是最稳妥的安排。
沐云衡微怔,回味良久,“你就这么肯定?”
林向安一笑,半开玩笑地道:“要不要赌一把?”
“赌什么?”
“就赌一顿饭。”
这赌注不大,沐云衡倒也爽快应下。
其实他心里也倾向林向安的判断,不过,他仍坚持要看完诗文再作评断。
“一言为定。”
就在两人对话闲聊中,楼下说书人高喊:“香快尽了!诸位才俊,请落笔呈交!”
随后便听见说书人以抑扬顿挫、极具感染力的声调,依次诵读六位士子的作品。
先念的是南方士子的对联作品。
以“雁塔占尽春风名”为题,三位南方代表的构思皆围绕“名额之争”展开,多少流露出对北方独占科举名额的不满,旨在为南方士子正名,或借才学自许,或暗讽北地虚名。
其中一首尤为直白,语锋凌厉:
雁塔占尽春风名,
杏林空悬烂柯庭。
休言江左无麟笔,
一纸金榜半金陵!
原本长安雁塔就象征科举,‘雁塔占尽春风名’原已带有北士独揽功名之讽。
次句“杏林空悬烂柯庭”,借杏林暗喻科第高选。
又化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晋人入山观棋,转瞬百年,世间尽改,意指北方科举如梦幻泡影,浮华而脱实。
此句可谓一语双讽,既批北方科举制度僵化似“幻局”,亦指其荣耀空虚,徒具其表。
后联更显犀利:
“江左”即江南士子,“麟笔”出自孔子着《春秋》“绝笔于获麟”,象征真正的大才与传世之文,用以回击北方对江南学风的轻蔑。
末句“一纸金榜半金陵”,则摆出事实——江南士子历来在科举中占据半壁江山。
以“金陵”代称江南文脉,借数据反讽“北独占名”的论调,锋芒毕露。
说书人吟诵至此,南方士子齐声叫好,喝彩如雷,这首诗几乎成了他们心声的代言。
另外两首虽立意相似,但比之而言,气势与文采稍逊,不免被这首抢了风头。
而不少北方士子听完这首,神色略显不豫。
若单以此作观之,怕是南方胜券在握。
然而,风向却在说书人朗读北方作品后陡然一变。
其中一首对联,以大义入笔,立意宽宏,不仅化解南方关于“赋税沉重”的指控,反而回敬一记“高维反杀”:
漕船压断运河脊,
龙旗漫卷蓟门秋。
万斛珠米养九边,
半入烽烟半戍楼。
此联气象宏阔,将漕粮直接与边防军需挂钩。
指出南方所负赋税虽重,实为“养边御敌”之义举,反成护国之功。
“龙旗蓟门”象征皇权与北地军镇,压得运河之“重”,实则为护疆之“责”。
“万斛珠米”既显江南物资丰饶。
“半入烽烟半戍楼”则道尽北地将士赴汤蹈火的守土之功,南士之怨一朝成轻。
相比南方士子的直抒胸臆,这首北方佳作却别开生面,以更高的格局回应质疑,以宽广的胸襟化解对峙之意。
再加上说书人声情并茂、一腔热血的演绎。
赢得北方士子拍案叫绝不说,就连不少南方士子也忍不住点头称赞。
周围茶客掌声雷动,叫好声不绝于耳。
另一首北方作品则直指南方赋税沉重之源,暗示江南繁华背后,是北疆将士以血肉换来的安稳,那种家国牺牲的悲怆意味,引发不少观众对戍边之苦的共鸣,立意沉稳而厚重。
还有一首,则将漕粮与南地**并论,讽刺意味甚烈,虽笔锋尖锐,却略显狭促,反倒失了气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