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向安听闻“亚元”二字,眉头微挑,倒是多看了那篇文章几眼。
文章言辞确实老成,布局谨慎。
虽不出奇,但胜在稳健端方。
一眼看去,给人“正声雅律”之感。
“文章是好文章,词采斐然,藻不妄抒。考官若好这一口,自然评价不低。”
段昊初点头附和:“嗯,观其文风,估摸着出身也该不低。”
一篇文章的切入点,引经据典的角度,也能将此人背景窥探一二。
换句话说,这文风极具个人特色。
王和信跟着林向安一路走来,耳濡目染之下,对科举文章的门道也略知一二。
这会儿听两人评论那“沐云衡”的文章,便忍不住低声惊叹:
“向安哥,这位沐举人能为应天亚元,那可了不得。怕不是你们这回会试的劲敌了?”
林向安耸耸肩,不置可否。
“既是各地拔萃之人聚于一堂,见贤思齐也是好事。文章这东西,本就贵在兼收并蓄。若有缘,自然是能在京中切磋一番。”
话锋一转,林向安又道:“不过这类民间刊本,难保没有润色改动,终归还是得以官方为准。”
段昊初也补了一句:“会试虽承乡试之制,但规模更大,竞争也更激烈。若能入三百人中,便是登第在望了。”
几人谈论之间,自然流畅、语气从容。
那站在一旁的伙计听得出神,只觉这几位虽年轻,但谈吐不凡,
不似寻常来看热闹的秀才,倒像是确有身份的举人公子。
他顿了顿,小心揣度着开口问道:“两位公子,是要进京赶考的?难不成……也是今年中举的?”
林向安淡淡一笑,并未正面应答。
段昊初笑着打了个圆场:“这本《南闱程墨》之外,可还有其他附册?”
伙计虽起初没认出来这几位身份,但在书市见多了人物,终究是有点眼力见的。
此刻已暗自揣定几分。
忙点头哈腰应道:
“有有有!《南闱程墨》一共三册,这里是另外两册。还有这一套《四书人物考》,据说是前朝名臣手录后人重刊,尤其适合读书人破题演论,要不要一并看看?”
说罢,他转身钻入后排书架,不多时便捧出几本附册,堆放案上。
林向安随手翻看《四书人物考》,发现其中将四书典故汇编分类,人物小传、出处、评点俱全。
既可佐证文章,又可借为破题引子。
倒是一本下了功夫的书。
至于《南闱程墨》,他略一翻看,发现其中一篇策论观点偏激,辞锋锐利,这种极有可能被淘汰。
想来这书册上的程墨,不一定全是新科举人的。
极有可能滥竽充数,毕竟无从考察。
由此可见,读书不能尽信书,学问讲究识辨。
一着不慎,反而容易被误导。
林向安便和段昊初讨论,挑了挑了一册尚可的《南闱程墨》,一本二两银子。
还有两本《考官朱卷批注本》,有两册,三两银子一册。
虽价格不菲,但能从中管窥京中考官评分之道,也算值得。
而《四书人物考》一共四十册,分为《纪》《传》两大类。
其中《纪》三册,专载帝王之行事言志;
《传》则收录士人群像,包括贤臣学者、山林隐士。
每册一两银子,虽价高,但为厚积之学,不失为珍藏之选。
价格着实不便宜,两人商议,索性平分银子,各携一半,往后轮换翻看。
伙计见二人一口气买这么多,着实惊喜。
不过因为买的多,林向安还给专门讨价还价,最终优惠了《南闱程墨》这一册书。
伙计连忙帮忙打包,嘴里更是恭维不绝:“两位老爷慢走,小的在这恭祝金榜题名,鹏程万里!”
走出书摊时,段茗、赵川、林远与王和信几人一人提了一捆书,步履倒也不算沉重,满脸兴致盎然。
段昊初看了眼一堆收获,笑着对林向安道:“咱们这趟可真不虚此行。”
林向安也笑:“这才刚开始,还得多逛逛,说不定还有别的好东西。”
一行人兴致正浓,沿着书市慢行,各色摊位琳琅满目。
他们一路逛至文具铺,一件银片书灯吸引了林向安的注意。
类似这种书灯,只不过这个是银错金螭龙书灯,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一眼便喜欢上了。
外观兼具实用和审美价值。
在这个时代,妥妥的手工高档科技产品。
当然价格也不便宜。
花费了将近五十两银子。
又在另一摊位选了一对磁石镇纸,铜包木胎。
镇纸类似这个造型,但底部的是双螭戏珠,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面是篆书吉语,底部合并为双螭戏珠图,寓意“青云得路”。
其内藏磁石,能吸住纸张,防风防滑。
这时候很多纸张制作过程中,掺入矿物染料。
镇纸的自重,加上磁石的吸附,能增强固定效果。
可以避免试卷污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