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灵异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 第223章 提出政治纲领

京城,紫禁城。

陈奇瑜的罢官去职,并没有让帝国的权力中枢获得片刻的安宁。

车厢峡纵虎归山的非议,正如同瘟疫一般,迅速在文武百官之间蔓延开来。

龙椅上的朱由检,脸色铁青。

为了弥补过失,他最终还是将所有希望,都押在了洪承畴身上。

他命洪承畴仍任陕西三边总督,但以功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赐尚方宝剑,节制五省兵马。

朱由检对洪承畴的要求只有一个:务必将贼兵赶尽杀绝!

然而,诏书下达不过数日,洪承畴一封加急奏折,就摆在了他的御案上。

内容很简单,也很要命:前线的钱粮耗尽了。

上一任剿总司令陈奇瑜,历经大半年围剿,本就没剩下多少家底。

几万大军在车厢峡人吃马嚼,早已消耗殆尽。

况且其中还有不少,被贼兵诈降突围时,顺手给缴获了。

现在前线四五万明军将士,正饿着肚子,眼巴巴地等着京城输粮。

朱由检收到洪承畴的奏折,气得差点没当场把御案给掀了。

他心中无比懊悔,当初就不该听信方瑾那个阉人的鬼话,搞什么招安。

可现在,后悔也晚了,大军不可一日无粮,否则兵变只在瞬息之间。

还能怎么办?只有老一套,增加摊派呗。

于是,在皇帝的暗示下,温体仁立刻在朝会之上请求,在旧额增派的六百八十五万两的基础上,再增派一百二十五万两的新饷,用以剿匪。

增派这个事情吧,对于朝中的诸公大臣们倒是无所谓,反正再怎么增,也增不到他们这些人头上。

他们只需要动动嘴皮子,底下自然有无数的官吏,去把百姓的骨髓都给榨出来。

只有以户部尚书毕自严为首的一小部分臣工,拼死力谏,恳请皇帝否决提议,不要再给天下百姓增加负担了。

但这个提议,本来就是崇祯自己的想法,只不过是借温体仁的口说出来罢了。

毕自严对着温体仁就是一顿骂,什么祸国殃民、德不配位、虫豸奸佞.反正是怎么难听怎么来。

这话骂出来,温体仁倒是无所谓,但崇祯是真的急了。

毕自严这个老东西哪是在骂温体仁,分明就是打朕的脸!

于是,龙颜大怒之下,毕自严这位为大明财政操劳了半生的户部尚书,就被崇祯毫不留情地扔进了诏狱。

朱由检是个刻薄寡恩的,他全然忘了当初己巳之变清军兵临城下,京师震动之时,是毕自严殚精竭力,为他筹措粮饷,保障后勤,才最终挫败了清军。

当时,四城之战胜利,清兵退走后,毕自严累得吐血不止,脸肿得像斗一样大,几乎丢了半条命。

虽然毕自严被扔进了诏狱,但他为官多年,在朝堂中还是有不少故旧。

在一众大臣们的苦苦求情下,朱由检才终于松了口,把毕自严从诏狱里放了出来,令其罢官回乡。

经此一事,朝中再也没人敢反对加派,命令顺利下达到了两京十三省。

只等夏税秋粮一到,洪承畴便能集齐军需粮饷,继续追剿匪寇。

可就在朝廷扯皮、等待粮饷的这段时间里,突出重围的起义军们,却变得一发不可收拾起来。

高迎祥的主力部队一路向东,往富庶的湖广荆州府一带杀去。

而另一小部分,则由扫地王、满天星等人为首,领着三千多人转道向西,从汉中又杀回了陕西的凤翔府一带。

两路义军如同鱼入大海,鸟上青霄一般,裹挟着沿途的饥民一路攻城拔寨,队伍如滚雪球般迅速壮大。

短短一两个月时间内,他们竟然又拉起了两只将近十万人的队伍,搞得陕西和湖广两地,遍地烽火。

面对这种情况,即便是被誉为“大明柱石”的洪承畴也有些束手无策。

他即便是想分兵围剿,也得等粮饷到了才行。

可洪承畴等得起,朱由检却等不起,各地求援奏报一封接着一封摆在他的案头,看得他心乱如麻。

朱由检只能强令洪承畴出兵,围剿各地贼兵。

为了筹措粮饷,洪承畴也只能用起了老办法,纵兵抢掠。

再苦一苦百姓吧。

他亲自坐镇西安府,调集了山陕两地的边军,全力清剿凤翔府的贼兵;而湖广一带,洪承畴则交给了卢象升处置。

至于四川他表示爱莫能助,只能让总督朱燮元自行清剿,等他剿灭了外围的匪寇,就立刻率军支援四川。

朱燮元接到洪承畴的消息,脸都黑了。

他妈的,自行清剿?

要是他能打过这帮叛军,还要你们边军干什么?

他手底下的官兵,虽然经历过安奢之乱,打过不少平叛之战,但论起战斗力,哪是西北那帮悍卒的对手?

前段时间巡抚刘汉儒带兵进攻江油,结果被三千多边军打得丢盔弃甲,逃回了安县才得以保全性命。

经此一役,朱燮元也只敢守城不出,根本不敢率军进攻龙安府。

但他不进攻,江瀚可就要动手了。

现在已经到了四月末,春耕早已忙完,江瀚把目光盯上了同在川北的重镇,保宁府。

府衙内,江瀚负手立于舆图前,规划着行军路线。

此次作战,最好的方法是兵分两路。

一路由他亲率主力,从青川守御千户所出发,攻取剑州、广元、韶化一带;

另一路,则由邵勇领兵,出江油,攻梓潼,切断保宁府和成都府之间的联系。

计划很完美,但问题是,现在江瀚手上的兵力,有些捉襟见肘。

从西北带来的主力战兵有八千,再加上各县新训练的四千多民兵,总兵力也才堪堪破万。

这其中,起码还得留下两到三千人,在龙安府看家护院。

这点兵力,守成有余,但要分兵两路主动进攻,就显得有些吃力了。

说到底,还是人手不够。

可就在江瀚一筹莫展之时,赵胜却突然脚步匆匆地走了进来,脸上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喜色。

“大帅,好消息!”

他一边说着,一边扬了扬手上的信件,

“你猜猜,是谁来信了?”

“来信?”

江瀚有些诧异,他手底下的部将,以及认识的义军首领,会写信的不超过一手之数。

赵胜见状也不卖关子了:

“是邓阳邓将军和方宏方将军,他们现在正在汉中一带,镇守栈道。”

“听说咱们在四川,他俩就立刻派人,送了封密信过来。”

听了这话,江瀚眼前一亮,邓阳和黑子在汉中?他们不是应该在山西一带吗?

这事儿说起来,江瀚还得好好感谢陈奇瑜。

当初,陈奇瑜为了堵住他北上汉中的道路,特意把宣大总督张宗衡调了过来,封锁入川的栈道。

而邓阳和黑子的部队,正好就在张宗衡手下。

听说江瀚已经到了四川,他俩才按捺不住,偷偷派出信使,冒着巨大的风险,联系上了江瀚。

赵胜快步走到江瀚身边,压低了声音:

“大帅,既然邓阳部就在汉中,咱们现在人手正好不够,要不.就把他们召回来?”

“他们手底下,可是有小两千人马呢。”

他指着舆图上的剑门关:

“反正离得不远,咱们可以先攻取剑州,然后占据剑门关天险,接应他俩入川。”

但江瀚沉思片刻,却拒绝了赵胜的提议。

“不妥不妥。”

他一边摇头一边看着手里的密信,

“我好不容易才在官军里,安插进了一个卧底,而且邓阳现在还是个副总兵,位置不低。”

“现在把他们召回来攻打保宁府,未免有些大材小用了。”

“咱们现在地处边陲,对于中原的局势,不甚明了。”

“正好可以让邓阳做耳目,多传些消息回来。”

“再说了,他们那两千多人马,只有八百多是咱们的老弟兄,剩下的都是从各处抽调过来的官军。”

“这些人贸然转换阵营,从官军变成了反贼,恐怕没那么容易接受,我也不放心用他们。”

江瀚笑了笑,

“让他们在汉中好好呆着吧,他不是守着栈道吗?”

“正好,日后咱们若是想重回汉中,那可就方便太多了。”

赵胜点点头,这也是个办法,自古入川容易出川难。

有了内应,想必能简单不少。

但他还是有些担忧:

“但是这样一来,咱们人手还是不够。”

“现在明军都龟缩着不肯出城野战,咱们几千人要一个个攻城拔寨,怕是力有不逮。”

“大帅您怎么看?”

江瀚扫了一眼邓阳的信件,伸手递给赵胜:

“你仔细看,上面除了军情,还有不少最近朝廷的消息。”

“闯王突围,陈奇瑜去职,洪承畴接替五省总督,皇帝增派,毕自严罢官.”

“你看出有什么机会没?”

赵胜接过信件,逐字逐句地看着,看了半天,试探着问道:

“难不成大帅看中的,是增派一事?”

江瀚赞许地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朱由检是得了失心疯,铁了心要增派粮饷剿贼,甚至不惜将毕自严这种能臣下狱罢官。”

“他这是在自掘坟墓!”

“你仔细算算,朝廷增派一百二十五万两,这笔钱最终落到下面的百姓头上,得翻多少倍?”

“当年在陕西,每到夏秋之际,就是造反的高峰期。”

“咱们不妨也等等,等四川的抗税季到来。”

“到时候,民怨沸腾,官逼民反。”

“咱们再趁势打出义旗,进兵保宁府,想必会有不少人站出来反抗官府,投奔于我。”

赵胜眼前一亮,瞬间明白了江瀚的意图。

这是要借势而为啊。

四川一带由于受灾较轻,所以一向都是土司作乱,很少有农民起义。

但是朝廷的摊派可是越加越多,四川的百姓总归会有忍不了的那天。

“那大帅具体准备怎么做?”

“口号想好了吗?”

江瀚笑道:

“口号不是有现成的?均田免赋,饥者得食。”

“就这个,简单直接,最有煽动力!”

“但光喊口号可没用,咱们得把政治纲领给宣讲出去。”

“让探子跟着商队,混进保宁府去,把咱们龙安府的政策都给传出去。”

“依我看,咱们的龙安三约,也可以变成保宁三约、四川三约、西南三约.”

政治纲领对于农民起义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有了政治纲领,流寇才能蜕变为革命力量。

这是农民起义能否突破地域局限、凝聚社会共识,甚至实现政权更替的关键所在。

有了政治纲领,才能把个体生存诉求升华为制度变革主张,避免起义沦为盲目破坏,失去民心。

历史上,李自成那句“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看似简单,但却迎合了底层百姓最真实、最迫切的需求,其作用,不亚于几万大军。

赵胜点点头,但还是提出了一个实际的问题:

“大帅,咱们到底是喊均田免赋,还是喊均田减租?”

“要是真的免赋,这粮饷该从哪儿来?”

对此,江瀚倒是有些不以为意:

“不管喊什么,先喊出去,把声势造起来,才是最重要的。”

“均田免赋就很好,稍微夸大点,也不是坏事,这叫宣传造势,懂吗?”

“再说了,”

江瀚话锋一转,

“咱们在咱们在龙安府实行的是地租制度,收的那叫‘地租’,不叫‘赋税’。”

“先把人骗进来再说,管他这那的。”

“无论如何,该交的钱粮是一定要交的,不然咱们没钱粮养兵,拿什么造反?”

“换个说法,让百姓心里舒坦,不就行了?”

“咱们已经减免了苛捐杂税,谁要是再敢抗税,那就让他和我麾下的兵马说去吧!”

计议已定,江瀚的战争机器,开始以一种看不见的方式,悄然运转起来。

一支支由军中精锐和掌令伪装的商队,载着山货和私盐,源源不断地进入了保宁府境内。

他们在各处的集市、乡镇行商,与当地的百姓、行脚商、乃至三教九流的人物,建立起了联系。

在交易的间隙,这些商人便会有意无意地,向周围的百姓宣讲着来自龙安府的“福音”。

“听说了吗?龙安府江大帅那边儿,所有的赋税都不用交!”

“真的假的?不交粮,官府吃什么?”

“嗨,人江大帅仁义,把那些贪官污吏的地全给收了,分给大活儿种,谁种谁收。”

“只要给官府交点地租,剩下的都是你的,听说比朝廷的赋税,少了不止七八成!”

“假的吧?我可听说了,那群人都是西北来的反贼!”

“不砍你头就算好的了,还分田?做梦吧?”

“你这就错了,那边说江大帅定了规矩,不准滥杀无辜。”

“而且只要是江大帅治下,但凡没地的,立刻就给你分田,听说叫什么‘均田免赋’”

就这样,禁止滥杀、均田免赋、饥者得食的口号如同长了翅膀,开始在保宁府的田间地头,悄悄地流传。

但起初响应者,寥寥无几。

大多数百姓,还是心存忌惮。

官府和村里的乡绅们说了,龙安府那伙人,都是从陕西杀过来的反贼叛军,是群杀人不眨眼的主。

什么“均田免赋”,听起来是挺诱人的,只怕是哄着他们去当兵卖命的伎俩罢了。

自己这边,虽然日子苦了点,但好歹还能过活。

眼看着今年风调雨顺,没闹天灾,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想必能有个不错的收成,何必去掺和造反那等掉脑袋的事儿?

于是,很多农民听过之后,转头就忘了什么“均田免赋”,继续佝偻着身子,专心操持起自己那一亩三分地来。

崇祯六年的四川,确实没有遭受大的天灾。

七月下旬,秋风送爽,保宁府境内,一望无际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金灿灿的一片,预示着一个丰收年的到来。

然而,没了天灾还有**。

有道是“苛政猛于虎”,由于朝廷的新饷增派,保宁府今年的税赋,比往年足足高了五成!

农民们刚刚割完稻子,喜悦的心情还没持续多久,官府的税吏们,就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野兽,铺天盖地地涌入了各个村庄。

他们手持官府的文书和算盘,挨家挨户地丈量、计核。

一石稻谷,打成米,上缴秋粮,这叫正税。

剩下的,还要按亩缴纳辽饷、增派、火耗.各种苛捐杂税,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

很多农民,辛辛苦苦一整年,把刚打下来的粮食,转头就交了出去。

可一算账,却发现自己不仅没剩下多少,甚至还倒欠着官府的!

可即便这样,官府也没有丝毫的同情。

税吏们如同催命的厉鬼,一个接着一个破门而入,挨家挨户地收缴赋税。

交不出来的,就抢走家里最后一点存粮;没有存粮的,就扒房搜查;连房都没有的,干脆就直接抓人下狱,充军!

一时间,整个保宁府,乃至成都府,大半个四川的乡村,都充斥着撕心裂肺的哭喊和哀嚎。

无数百姓,被这沉重的赋税,催逼得卖儿卖女,家破人亡。

那风调雨顺带来的丰收喜悦,转眼间,就变成了血泪。

而那些曾经对“均田免赋”不屑一顾的农民,在被抢走最后一粒米、被衙役的鞭子抽打得皮开肉绽时;

他们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又回想起了那些来自龙安府的商人,曾经说过的话。

(本章完)

(sbqduo/biquge/177_177989/c46793090.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bqduo。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duo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