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火在《医武要略》的书页上跳动,林凡合上书本时,窗外的月光己悄悄西斜。¢白-马/书 院- \已 发,布 最′芯,蟑~洁?0?0\晓′税 旺` *追~蕞·薪~彰-踕·药铺后院传来狗蛋均匀的鼾声,夹杂着王铁匠徒弟们磨铁的轻响,像一首质朴的夜曲,在威县的夜色里缓缓流淌。
“林大哥,该歇息了。” 灵儿端着空碗从内屋出来,铜人被她小心地放在枕边,腹部的绸缎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她的小脸上还带着倦意,却不忘将林凡的铁剑轻轻靠在床头,剑鞘上的铜环与木桌碰撞,发出一声清脆的轻响。
林凡点点头,指尖拂过书页上秦老批注的 “医道即世道”,心里想着白日里赵大哥说的话。那位退伍老兵提及,威县的县令即将更换,新县令是从京城调来的,据说为人正首,只是不知是否能经得起地方势力的拉拢。
第二日的药铺刚开门,第一个进来的是个提着药罐的农妇。她的布鞋上沾着露水,显然是天不亮就从乡下赶来的。“林大夫,俺家老头子的咳嗽好多了。” 她将药罐放在柜台上,里面盛着熬剩的药渣,“这是俺们自己种的青菜,您收下。”
林凡刚接过青菜,就听到街面上传来一阵不同寻常的动静。不同于往日的喧嚣,今日的声响里带着一种整齐的韵律,是马蹄踏在青石板上的 “得得” 声,伴随着百姓们低低的议论。
“怎么回事?” 石头放下手里的药碾,走到门口张望,很快又跑回来,脸上满是惊讶,“林大哥,是新县令!好多官差簇拥着,正在街上走呢!”
林凡的目光穿过药铺的窗棂,落在街对面。只见一队身着青色官服的差役簇拥着一顶青布小轿,轿帘敞开着,里面坐着一位身着藏青色官袍的中年人,面容清瘦,眼神温和,正掀开轿帘,不时向路边的百姓拱手致意。?武 4!看!书′ !埂/欣.蕞`全,与之前那位总是躲在轿里的县令不同,这位新县令的举动透着一股亲民的坦诚。
“听说这位新县令姓王,是从京城来的。” 药铺里一位正在候诊的老者捋着胡须说道,“昨天刚到任,今天一早就亲自上街查看了。”
林凡的心里微微一动。他想起秦老曾说过,为官者若能心怀百姓,胜过百副良药。他转身对灵儿说:“把最好的‘清瘟散’包两包,若是新县令路过,或许能用得上。”
灵儿点点头,动作麻利地包好药,用红绳系成整齐的十字结,像个小小的平安符。
没过多久,街面上的议论声越来越近。那位王县令竟然真的在药铺门口停了下来,打发走簇拥的差役,独自一人走进了 “凡医堂”。他的官袍上还沾着风尘,袖口磨得有些发亮,显然是位不事张扬的主儿。
“在下王砚,新任威县县令。” 他拱手行礼,声音温和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正气,“听闻林大夫医术高明,且心怀百姓,特来拜访。”
林凡连忙回礼,将王县令引到诊脉的座位上:“王大人客气了,治病救人本就是医者本分。” 他注意到王县令的眉骨处有一道浅浅的疤痕,像是年轻时受过伤,“大人若是有不适之处,在下愿为大人诊治。”
王砚笑了笑,没有拒绝:“实不相瞒,昨夜处理公文到深夜,今早又走了不少路,确实有些头晕。”
林凡伸出手指,轻轻搭在王砚的腕上。脉象平稳却带着一丝浮躁,显然是劳累过度所致。“大人是思虑过甚,气血有些不畅。” 他从药柜里取出几片 “合欢皮”,“用这个泡水喝,能安神解郁。”
王砚接过合欢皮,放在鼻尖轻嗅,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林大夫果然名不虚传。\暁?税_宅¢ ,更 欣~罪_全^” 他环顾着药铺,目光落在整齐的药柜和忙碌的门徒们身上,“威县有林大夫这样的医者,是百姓之福。”
两人交谈间,王砚提及了威县之前的种种弊端,言语间满是痛心。“聚金号与前县令相互勾结,操控铜价,草菅人命,这样的恶行,在下绝不姑息。” 他的声音陡然转厉,眉骨处的疤痕在晨光中若隐若现,“昨日到任后,我己下令查封聚金号,将涉案人员悉数收押,定会给百姓一个公道。”
药铺里的百姓们听到这话,顿时爆发出一阵欢呼。有位老汉激动得老泪纵横,颤巍巍地说道:“王大人,您真是青天大老爷啊!我们盼这一天,盼了太久了!”
王砚站起身,对着百姓们深深一揖:“本职之内,不敢当‘青天’二字。只是为官一任,当造福一方,若连百姓的基本生计都保障不了,何谈为官?” 他的目光转向林凡,“林大夫,往后威县的医疗卫生,还要多仰仗你。”
林凡郑重地点点头:“大人放心,在下定会竭尽所能,为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他转身让灵儿取来那两包 “清瘟散”,“这是在下自制的药散,能预防时疫,大人不妨带在身边,分给差役们。”
王砚接过药散,郑重地收入袖中:“多谢林大夫。改日有空,在下再来向林大夫请教医理。” 说罢,便带着几名随从离开了药铺,继续沿街走访。
看着王砚离去的背影,百姓们纷纷议论起来,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