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带着孩子们空跑一趟,他们也要来试一试。′狐\恋.文,血? ?已′发^布·最~芯-彰,节-
于是崇文门外的街道被人堵的严丝合缝,每个人都一个挨着一个的,手中牵着自己的孩子,还有家中最值钱的东西。
若是真的要束脩,是不是也好先拿着东西顶一顶。
总比入不了学强,这个机会可是千载难逢。
“铁柱啊,到了书院好好读书,这可是难得的机会,我们家就只有你符合要求,一定要好好学!”
“大娃子,到了书院,一定要看好弟弟们,知道不?”
许多百姓都对着身旁的儿子殷殷叮嘱,每个过了年纪的人,看着这群孩子眼里都是羡慕,向往。
初学院门口设立了一排的桌案,每个带着孩子的人,都要先将身份文牒拿出来。
这是证明自己家确实是京城本地的住户,上面还有年岁等记录,相当于后世的户口本,身份证。!微¨趣.晓\说_蛧^ ′吾*错/内′容·
符合要求的,便会给一个木头刻的牌子,这是入学的身份证明,学子的身份信息和样貌特征会有专人记录在案。
石静娴看到,这些孩子,穿着的都是最差的粗布麻衣,有些甚至衣服上还缝了一些补丁,但每个人都收拾的干净整洁。
拿到入学身份证明的时候,一个个家长都喜极而泣。
学堂不供饭食,有些带着干粮的,都给自家孩子递过去,留着中午吃。
但有些家长明显是忘了这回事,急的在原地打转。
“没带干粮的,都可以到这里凭着入学证明来这里取一份!”
挨着学院的广渠门旁,有商人命家丁抬着几筐干粮食物等在外面。
干粮用不上多少钱,这些商户乐得在这时候卖个好。
做粮店的,就抬着干粮。
做笔墨纸砚生意的,就吆喝着:“凭入学证明,可以两文钱买一套笔墨纸砚。′j_c·w~x.c,.!c o-m.”
这些赔本赚吆喝的商家,宁可在这时候赔钱,也想笼络一大批客户。
倒也不介意现在给诸多学子们卖个好。
虽说是最差的笔墨纸砚,但卖了好,日后缺什么,自然会第一时间想到他们的店铺。
一些家里有些银钱送孩子去读书的,也没人想要占便宜,让孩子免费入学。
毕竟他们都不会拿孩子的前途开玩笑。
现在科举,可都是要填写在哪个书院读书,父母三代都是做什么的。
若是你造假,进入了初学堂,身份不匹配,到时连考试的资格都没有。
“拴柱啊,你可得好好读书,你表哥都没有机会,现在只有我们这几个府城有,你可得抓住机会啊。”
中年女人摸了摸孩子的脑袋瓜。
“娘,我都要变成读书人了,就不能摸脑袋了。”
“是是是,等你学好了,回家教几个哥哥,好好学啊!”
第二百九十一章 写对子
石静娴和康熙站在围墙根下,身旁不是一些排队等待进入书院的孩子和家长,就是一些免费赠东西的商贩。
这些朴实的百姓,都抱着希望将孩子送到书院。
“你可得好好学!不指望你当大官,再不济以后多识些字,也能给村里人写写对联!”
一位老汉抓着小孙子的手,正巧来领笔墨纸砚。
石静娴看着盛况,心里十分的欣慰,至少她的到来,还是在这个朝代留下了痕迹。
“皇帝老爷真是为国为民啊!将来你要好好读书,报答皇帝老爷。”
“对,好好读书,才不枉费皇帝老爷给你的这次机会。”
不知道是谁突然说起了皇上,一个个大家都红着脸,兴奋的对身旁的孩子们教导。
一定要记住皇上的好,日后好报答皇上才是。
就连说日后有个技能,能给村里人写对联的老汉,也点头:“好好学,娃子,日后给皇帝老爷也写对联。”
康熙面带微笑的就站在墙边去听这些朴实到可笑的话。
心里别提有多熨帖了,这是他的百姓,他的百姓们记住了他的好。
这些汉民,都记得他的恩情。
这次举措,深得这些汉民的心,让他们真正的和自己一条心。
有些过了年岁,来陪着家里弟弟上学的人,石静娴在他们的脸上看到了向往。
一些拿到牌子的孩子,每个人都目光坚定的看着书院上的几个大字,然后挥别父母,郑重的迈入书院这个可以改变他们一生的地方。
就在大家等待迎接端敏公主进京时,各地府城的奏章也都纷纷送到京城。
都是一些称赞康熙的举措,赢得了各地百姓的赞扬。
甚至南方各地的百姓,再也不想着什么明朝不明朝的了。
明朝再好也是过去式,更何况,明朝也没说让他们免费读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