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矿场时,叶明心事重重。崔家与北疆的交易,精良的异域兵器,还有那本暗语账册...这一切都暗示着,崔杨两家背后可能还有更大的势力。
回到户部,李君泽正在听各司汇报。见叶明来了,太子挥手屏退左右:"表弟,有发现?"
叶明将矿场所见一一禀明,李君泽的脸色越来越凝重:"北疆...果然是他们。"
他从袖中取出一封信,"刚到的密报,北疆使团已经启程,十日后抵京。"
"这么巧?"叶明眯起眼睛,"崔家刚覆灭,北疆就派人来..."
"所以这次接待,你要全程参与。"李君泽拍了拍他的肩,"不过在那之前..."
他指了指堆积如山的账册,"我们得先把这些理完。"
叶明苦笑。是啊,光是崔杨两家的财产清算就足够他们忙上几个月了。但看着窗外明媚的秋阳,他突然觉得,这样的忙碌也是一种幸福——至少,京城再没有崔家阴影笼罩了。
"对了,"李君泽突然想起什么,"瑾儿那丫头呢?这两天没见她闹腾。"
叶明无奈地摇头:"在整理崔家女眷的衣物首饰,说是要帮那些无辜被牵连的姑娘们讨个公道。"
"这丫头..."李君泽失笑,"倒是像极了你,认准的事十头牛都拉不回。"
叶明望向窗外,仿佛能看到小妹认真清点物品的身影。
第二天,户部大堂内,算盘声此起彼伏。二十余名账房先生已经连续工作了七天,仍未能将崔杨两家的财产完全清点完毕。
叶明站在中央长案前,看着不断更新的数字,指尖不自觉地敲击着桌面。
"多少了?"李君泽跨入门槛,衣袖带着秋夜的凉意。
叶明递过最新汇总的清单:"现银四百八十万两,黄金十二万两,这还不算珠宝古董。"
李君泽接过清单的手微微一顿:"多少?"
"四百八十万两白银。"叶明重复道,声音平静中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相当于朝廷两年赋税。"
太子修长的手指在清单上轻轻敲击,叶明知道这是他在计算——这些银子能组建多少新军,能修多少里河堤。
半晌,李君泽才长出一口气:"崔杨两家,好大的胃口。"
"这还只是现钱。"叶明引他来到另一张长案前,上面铺着一张巨大的大周疆域图,密密麻麻标记着红点,"良田二十八万亩,遍布九个州府。"
李君泽俯身细看,突然用手指从北到南虚划一条线:"这些田产...连起来几乎是一条纵贯南北的通道。"
叶明心头一震。他之前只注意到田产数量,却没发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这些土地大多位于官道要冲或河流渡口,若在战时...
"商铺二百一十六间。"叶明迅速翻出另一本册子,"包括绸缎庄、粮行、酒楼、当铺,甚至还有三家钱庄。"
"钱庄?"李君泽敏锐地抬头,"哪三家?"
"隆昌号、永发记和...德胜通。"叶明指着册子上的记录,"表面看与崔杨无关,实则都是他们的产业。"
李君泽立刻召来户部侍郎询问,得知这三家钱庄近五年吸纳了大量边境商队的存款。
"难怪崔家能神不知鬼不觉地转移资金。"李君泽冷笑,"用别人的招牌,做自己的买卖。"
正说着,叶瑾抱着一摞账册风风火火地闯进来:"三哥!你看我在崔家内宅找到了什么!"
那是一本装帧精美的起居注,记录着崔家近三年的日常用度。
叶瑾翻开一页,指着上面一行小字:"'三月十八,购南海珍珠粉十盒,计银一千两'...这珍珠粉是拿来吃的吗?"
李君泽接过账册细看,眉头越皱越紧:"'五月端阳,宴请宾客,耗银一千二百两'...这够寻常百姓家过十年了!"
叶瑾又翻到另一页:"还有这个——'七月十五,赏歌姬金镯十二对,玉簪二十四支'..."她掰着手指数,"光这一项就够建三所学堂了!"
叶明沉默地听着,想起在贫民窟看到的那些面黄肌瘦的孩子。一墙之隔,便是天堂与地狱。
"殿下!"一个差役匆匆进来,"兵部武库司来报,在杨家京郊仓库有重大发现!"
杨家这处仓库表面存放茶叶,实则地下另有乾坤。
叶明举着火把走下台阶,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整整齐齐码放的铁锭堆成小山,旁边是上百桶硝石,还有数不清的皮革、牛筋等军需物资。
"精铁六万斤,硝石八千斤..."兵部官员声音发颤,"足够打造两万大军所需的兵器箭矢。"
李君泽拾起一块铁锭,在火光下细细查看:"不是普通的生铁,是百炼精钢。"
他转向叶明,"我记得崔家在太原有个铁矿?"
"不止。"叶明翻出随身携带的清单,"崔家有三座铁矿,杨家有两座,都在边境附近。"
两人对视一眼,同时想到——这些战略物资囤积的位置,距离北疆前线都不过百里之遥。
回到户部已是深夜,叶瑾竟还等在那里,伏在案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一支毛笔。
叶明轻手轻脚地取下笔,发现案上摊着一张单子,小妹娟秀的字迹工整地列着:
"可发还财产清单:杨府绣娘张氏——嫁妆银六十两;崔家乳母周氏——儿子卖身契一张..."
叶明心头一暖。这些日子他专注于大案要案,倒是小妹记得那些被牵连的无辜下人。
"大人..."户部主事悄悄进来,"这是今日最后的汇总。"
叶明接过厚厚的册子,借着烛光浏览:
"总计:现银四百八十七万五千六百两;黄金十二万三千两;珠宝古董估值约二百二十万两;田产二十八万四千亩;宅院四十六处;商铺二百一十六间;矿场十五座;船只二十三艘..."
这个数字太过震撼,叶明不得不坐下消化。崔杨两家的财富,已经超过许多小国的国库!而这些,还只是已经查抄到的部分,那些被转移、隐匿的资产恐怕更多。
"表弟。"李君泽不知何时站在了身后,手里拿着另一份文书,"你看看这个。"
那是从崔家密室找到的借贷记录,上面记载着近五年借给朝中官员的款项,数额之大令人咋舌。
喜欢穿越之我在古代搞发明请大家收藏:(ixmao)穿越之我在古代搞发明笔趣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