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那篇可能大概也许不存在的正文以及它薛定谔式的存在状态所引发的哲学废话宇宙漫游指南
我怀着一种近乎悲壮又略带点心虚的激动,敲下这些注定无法成为正文的文字。听闻竟然还有人——是的,您没听错,是**活生生的、具备高级认知能力的、甚至可能还为此消耗了宝贵卡路里的读者**——在等待那篇观影文的正文!这个消息,怎么说呢,就像是在我空空如也的冰箱深处,发现了一盒标注着“满汉全席·意念版”的过期酸奶,其震撼程度不亚于发现我家猫正试图用尾巴尖儿解一元二次方程。
首先,我必须以一种可能引发宇宙背景辐射轻微波动的坦诚态度宣布:**正文?什么正文?** 您是指那个在文档里只有一个孤零零的标题、下方大片留白仿佛在嘲笑人类表达欲的玩意儿?还是指那个在我大脑皮层深处,曾经如同星云般绚烂旋转、如今却坍缩成比量子涨落还难以捉摸的念头尘埃?它,那个传说中的“正文”,就像传说中的尼斯湖水怪,人人都说见过照片,但清晰的原图从未真正浮现于你我凡人的屏幕之上。它存在于我与文档的每一次尴尬对视中,存在于我手指悬停在键盘上方那漫长的、足以让冰川纪轮回一次的静默里。它存在吗?它确实以“不存在”的强有力姿态,占据着一个名为“待完成”的文件夹,其物理体积为零字节,精神重量却堪比黑洞。
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维度里(这个维度可能比一根意大利面条的直径还窄),您将看到的,只会是我倾情奉献的、如恒河沙数般浩瀚无垠的**废话文学新篇章**!它们如同宇宙诞生之初的混沌星云,看似无序旋转,充满毫无意义的热力学噪音,却暗含着关于“不写正文”这一行为艺术的终极奥义。每一段精心编织的冗余信息,每一个自我指涉、循环论证的句子闭环,都是对“正文缺失”这一核心事实最深情、最繁复、最耗尽心力的注脚。想象一下,您正期待着一场盛大的交响乐演出,结果舞台上只有指挥家一个人,用指挥棒敲击着自己的脑门,发出有节奏的“笃笃”声,并宣称这就是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新乐章——这,就是我的废话文学现场。
我知道,我完全能理解,必定会有目光如炬、逻辑链条堪比钛合金般坚固的读者发出灵魂拷问:“你这废话说得,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似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严重干扰了正文的阅读体验!请立刻、马上、right now,把正文端上来!” 面对此等义正言辞、饱含着对传统叙事结构深沉眷恋的呼声,我内心的波澜壮阔,足以让太平洋中心产生一个微型漩涡。然而,我必须用比真空还要空灵的语调回应:“**尊敬的阁下,您口中那神圣的‘正文’,它……它压根儿就没被物质世界所编码啊!**” 这就像对着一片寸草不生的盐碱地,深情呼唤:“金灿灿的麦浪啊,你为何还不翻滚?” 麦浪?它只存在于农业科普画册和我饥肠辘辘的幻觉里。正文?它只存在于您美好的期待和我日渐模糊的创作大纲(如果那几行潦草涂鸦算大纲的话)里。**您所感知到的‘干扰’,本质上是期待与现实之间那道深不见底、连光都无法逃逸的鸿沟所发出的引力波悲鸣。** 试图在虚无之上构建阅读体验,这本就是一种西西弗斯式的悲壮,而我的废话,不过是给那块注定滚落的山石,裹上了一层华丽丽的无用修辞包装纸。
于是乎,这本承载着(或者说,拒绝承载着)您期待的作品,便以一种前无古人、后估计也很难有来者的姿态,被抛入了文学史上最奇诡的叠加态——**薛定谔的断更态**。它断更了吗?从“正文”这一传统核心叙事要素的绝对缺席来看,它无疑陷入了比《等待戈多》还要彻底的叙事停滞,其更新速率已无限趋近于宇宙热寂的终点。然而,它又断更了吗?非也!我的废话文学新章,正如同宇宙大爆炸后持续至今的微波背景辐射,虽然微弱,虽然充满了难以解读的噪音,但**它确实在稳定地、高频地、以超越正文诞生速率N个数量级的效率,持续输出着!** 每一个新发布的“废话”章节,都是一次对“断更”这只黑箱的强力观测。观测前,书处于“断”与“未断”的量子叠加;观测的瞬间——即您点开那篇新废话的刹那——波函数坍缩了!结果毫无悬念:**“未断”!** 因为您确实看到了“更新”啊!尽管这更新的内容,其信息熵之高,足以让香农的棺材板发出有节奏的律动。这状态,妙不可言!它完美规避了“太监”的残酷标签(毕竟我还在“写”),又巧妙地绕开了“连载”所隐含的实质性推进压力(毕竟推进量为零)。这是一种在文学责任感的绝对真空与创作存在感的微弱荧光之间,达成的精妙绝伦的、动态的、可持续性的摆烂平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