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正月,天气依然冷冽,尤其是今年,鹅毛大雪仍下个不停,天气虽冷河水却并未封冻,河水由壶口瀑布自北而南流速甚急,到了此地忽而急转向东,狂暴的河水撞在河岸上,激起的水雾与空中飘落的白雪混在一起,形成了一片茫茫白气,河对岸关城的轮廓依稀难辨,河面上亦不见一艘渡船。
此地名为“风陵渡”,地处两京之间,为河东道与两京往来的枢纽,原是大河上最繁忙的渡口之一,各色酒肆、邸店鳞次栉比,规模十分宏大,但安禄山作乱以来,百业凋敝,往日城镇越大越繁华,此刻就越显得萧条冷清。
风陵渡早已十室九空,此刻只有紧挨着渡口一座二层小楼有炊烟升起,此楼一层是条石垒砌,只有一门而无窗,二楼倒是木构,却也多是窄小的窗户,说是小楼,不若说是个小小的堡垒。
这是守渡口的卫戍之所,号“风陵关”,其实并无关城,只此一座小小的简陋的堡垒而已。
去岁惨烈的潼关大战就发生在对岸,燕军进攻时并未理睬大河对岸的河东道,待攻占西京之后,崔乾佑回师轻松攻取了蒲州河东郡,继续北上之际,却被唐军牢牢地挡住了。
风陵渡在蒲州之南,自然也落入了叛军之手,不过这里却没有多少驻军,崔乾佑的主力都在蒲州、安邑几座大城中,守在这里的不过一队。
说是一队,但缺额严重,实际不过二三十人,甚至都不是燕人,他们本是大唐府兵,后来燕军来了,能跑的都跑了,剩下些个老弱残兵换个号坎,继续替燕军守着这渡口,同样当兵吃饷,于他们又有何分别呢?
此刻楼内火塘烧得正旺,一老一少正在熬一锅杂菜汤,老头儿吩咐道:“搅起来,莫要粘了底。”
年轻人一边用力搅动,一边不时抬眼向二楼瞥去,他终于忍不住问道:“队正,你说楼上那人什么来路?”
队正专心看着炉火,间或用一根长木棍拨弄木柴,连眼皮都不往上撩一下,只道:“你管那闲事做甚?若非客来,我们哪里吃得上肉哦。”
队正和年轻军士说的“客”是昨夜来叩门的,那人穿着宽大的袍子,风帽将他整个脸都藏在阴影之中,此人说自己从黄河对岸过来,队正可不信,河面上一条船都没有没有,难道他是飞过来的?
年轻人用木勺向上一撩,杂菜中果然混了一大块羊肉,老人一拍他腕子,连肉带勺子一同落入锅中,年轻人手忙脚乱地将木勺捞出,被汤水烫得吱哇乱叫。
他们本不会收留那人,但他带来了半扇羊肉,按他自己的解释是杀了一头野羊,扒皮做成羊皮筏子用以渡河,肉扔了可惜才带了半扇,这番鬼话队正更是嗤之以鼻,一头羊做的筏子哪里拖得起一个人的重量?
队正拢着袖子看着火,并不想叙谈,年轻人却没放弃,不一会儿又悄声道:“我看那人像是北边来的。”
队正也怀疑此人是从北方来的唐军的细作,但这羊肉是真的,其他的真假对他们而言就无所谓了,对队正而言,谁得天下都与他无关,不若此刻填饱肚子来得实在。
队正不满地白了年轻人一眼,年轻人却未留意,仍自顾自道:“听闻郭子仪的大军已经到绛州了……不日就要打到蒲州咯。”
队正不耐烦道:“听闻,听闻,都是听闻,我还听闻史思明连陷九门、藁城、常州,尹子奇攻占取景城、乐安,连颜相公的平原都守不住啦。”
年轻人道:“我可也听说了,史思明、尹子奇所到之处,杀掠屠城十分残暴,万幸平原城陷之前颜真卿就渡河跑了,这才免遭毒手……”
说到平原城陷之时,二楼的那“客”身子微微颤动了一下,但他很快恢复常态,一手支颐,呆呆望着窗外雪景。
窄小的窗洞没有窗扇,白雪径直灌进来堆得小山一样,因此守军皆远离窗口,猫在楼内避风暖和的角落里,只此人似乎不惧严寒,昨夜来后他只喝了一小碗菜汤,之后便一直坐在窗口,也不知睡过没有。
年轻人又道:“听说颜真卿走小路要去西边投圣人哩。”
队正打断他道:“小子忘了么,我们的圣人如今在雒阳。”
年轻人嗤之以鼻道:“我看雒阳城里的圣人怕是做不长咯。”
队正又瞪了他一眼,道:“两个月前,房琯率大军欲收复西京,结果被安守忠与田乾佑杀的大败,折了四万多人,你忘了么?”
年轻人摆手道:“房琯效法古人,以两千牛车作为移动城墙,掩护步军冲杀,但听说燕军有一面声震百里的鼍鼓,顺风鼓噪之下群牛皆惊,田乾真又纵火烧之,人畜大乱,这才有此惨败……要我说房琯迂阔大言不懂变通,打仗还得看郭子仪、李光弼两位尚书的。”
队正笑着啐了一口,道:“小子倒是什么都知道……”
正在此时,忽然响起门声,卧屋内各个角落的戍卒都一激灵,齐齐望向大门,年轻人奇道:“这么大的风雪还有人出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