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酣畅淋漓的酒宴,宾主尽欢。
一文一武两位俊杰收入麾下,王匡胸中块垒尽消,只觉意气风发。
木炭烧制虽需时日,然军情如火,王匡片刻不愿耽搁。
次日,便携新投的贾诩、张济、张绣三人,快马加鞭,直奔并州心脏,晋阳。
两日跋涉,风尘仆仆,主臣几人于鞍马劳顿间谈古论今,关系愈发亲近。
日暮时分,一行五人抵达晋阳城州牧府前。
王匡雷厉风行,当即下令:“速召别驾,并张辽、吴利、高顺、张益、赵云四位将军至府议事!另请王彧、王肱二位族老,及从事胡母班前来。”
府衙之内,灯火通明。
程昱、张辽等重臣悍将肃立堂下,族臣王彧、王肱,以及王匡的妹夫、前执金吾胡母班亦已就位。
自曹操占据了兖州,别驾王彧作为刘岱一脉颇受排挤,弃官来投王匡,正巧王匡手下缺人,将之拜为治中,一应事务到他手中井井有条。
王肱也是如此,曹操领东郡太守之前,王肱不敌黄巾军,弃官来了太原。
如今再次被启用,在州牧府中担任主簿。
胡母班原为执金吾,身居高位,王匡不忍见他蒙尘,拜他为功曹从事,委以重任。
王匡目光扫过众人,朗声道:“诸君辛苦。今日得蒙天眷,幸遇贤才。”
他侧身示意,“此乃武威贾诩贾文和,智谋深远;此二位,乃北地豪杰张济、张绣叔侄,皆万人敌也。今投我麾下,共襄大业!”
众人目光聚焦新来者,或好奇,或审视。
王匡随即安排职司:
“张济将军,统兵十余载,久历沙场,老成持重。先前为投效我军,毅然舍却三千部曲,只携二百亲信驻扎河内,此心可鉴。今并州新募四千劲卒,由高顺将军操练数月,已成雏形,然未经战阵,终非强兵。此军,便托付于张济将军,望将军善加统领,淬其锋芒!”
张济闻言,眼中精光一闪,抱拳躬身,声如洪钟:“末将张济,谢主公信重!定不负所托,必使此军成明公手中利刃!”
王匡颔首,看向英气勃勃的张绣:“张绣将军,骁勇异常,暂入亲卫营,任统领之职。此乃我军惯例,凡新得猛将,皆先随我左右,共历甘苦,方知彼此心意。”
张绣昂然出列,单膝点地:“能随侍主公左右,护卫周全,张绣之幸也!敢不效死力!”
堂下众将闻言,皆会心一笑。
高顺、张辽、典韦、赵云等人皆由此途而来,深知此乃明公亲信倚重之始。
最后,王匡看向始终低调立于一旁的贾诩:“文和先生,暂于将军府挂参军之职,参赞军机。”
贾诩微微躬身,声音平稳无波:“诩才疏学浅,蒙主公不弃,敢不从命?愿竭驽钝,以供驱策。”
众人纷纷向三位新同僚道贺,堂内气氛一时热烈。
待贺声稍歇,王匡神色一肃,环视全场,沉声道:“寒暄已毕,当议正事。五日后,于河内怀县,聚将点兵,共商——伐长安、讨国贼李傕郭汜之大计!”
“伐长安!讨国贼!”众将官热血沸腾,齐声应和,声震屋瓦。
王匡轻咳一声,压下激昂之声,开始做出周密部署:
“程昱听令!”
“昱在!”程昱肃然出列。
“汝以并州别驾、镇北将军府长史之职,总揽并州军政要务,统筹调度一切粮秣、辎重、民夫,确保大军无后顾之忧!”
“昱领命!定保州境稳固,粮道畅通!”程昱声音铿锵。
“吴利!”
“末将在!”
“汝率本部兵马,配合程别驾,务必确保晋阳城及周边郡县安定!若有宵小趁机作乱,立斩不赦!”
“末将遵命!晋阳在,吴利在!”
王匡目光转向两位年轻却已显大将之风的骁将:“文远、子龙!”
张辽、赵云齐步上前:“末将在!”
“文远,并州新定,七郡之内,明里暗里,心怀叵测者恐不在少数。黑甲军乃我并州柱石,坐镇中枢,震慑四方,保境安民之责,非你莫属!”
张辽抱拳,目光坚毅:“主公放心!张辽在此,并州稳如磐石!定教内外之敌,不敢觊觎我并州疆土!”
“子龙,杀胡口乃边塞咽喉,胡骑窥伺之所。银甲轻骑迅疾如风,游弋边关,扬我汉军之威,慑服诸胡,使其不敢妄动!”
赵云银甲熠熠,朗声道:“赵云领命!必使胡马望我银甲旌旗而远遁!”
王匡见两位爱将毫无被排除在伐长主力之外的失落,反而深感责任重大,欣然领命,心中大为宽慰,赞道:“好!真大将之风!胸有全局,目及长远!并州有汝二人,我无忧矣!”
随即,他声音陡然拔高,带着金铁之音:“高顺!张益!”
“末将在!”两位陷阵、玄甲的主将慨然应诺。
“命你二人,即刻点齐本部精锐兵马,备齐军械粮秣,明日拂晓,随我拔营,兵发河内!”
“末将遵命!陷阵营(玄甲骁骑)已整装待发!”两人声如雷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