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家宴的余温尚未散去,厅内弥漫着酒菜的香气与融融的暖意。仆妇们撤下杯盘,奉上清茶。小桂与莫珺相视一笑,心意相通。
“爹、娘,”莫珺起身,声音温和却带着归家游子的郑重,“大姐、二姐,姐夫们,还有孩子们,”他目光扫过满堂至亲,“此番蜀郡之行,虽艰辛,却也见识了些风物。我与小桂备了些薄礼,聊表心意,也愿这蜀地之物,能为家中添几分新鲜趣味。”
说罢,小桂素手微抬,动作自然流畅,仿佛只是理了理衣袖。几个大小不一、包裹得体的礼盒便凭空出现在她手边的空几上。众人对此早已见怪不怪,皆知这位二少奶奶身负玄妙之处,只是目光中更多了几分期待。
小桂先取过两个最是古朴雅致的锦盒,亲自奉到主位的莫离与子璐面前。
“父亲,”小桂将稍显厚重的长盒递给公公莫离,盒盖打开,里面并非金银珠玉,而是一柄精心缩制的青铜“巴蜀柳叶剑”模型。剑身线条流畅,带着蜀地特有的古朴纹饰,虽为模型,却隐隐透着一股沙场饮血的锋锐之气。剑格处,还镶嵌着一小块取自蜀郡古战场遗址、带着岁月侵蚀痕迹的黑色燧石。“此剑仿古蜀武士所佩,形制独特。这块燧石,取自锦官城外古垒,想着父亲戎马一生,或喜此物,置于案头,或可遥想金戈铁马,蜀地雄风。”
莫离虎目一亮,伸出布满老茧的大手,珍重地抚过那冰冷的青铜剑身和粗粝的燧石,仿佛触碰到了久远的战鼓烽烟。他朗声大笑,声震屋瓦:“哈哈哈!好!好一个‘巴蜀柳叶’!此物甚合吾心!比那些花哨玩意儿强百倍!珺儿,小桂,你们有心了!” 那份发自内心的喜爱与赞赏,溢于言表。
小桂又将另一个略扁的锦盒奉给子璐。盒内是几卷用素缎仔细包裹的、略显陈旧的线装书册,书页泛黄,墨迹古朴,透着一股淡淡的药草清香。封面上是娟秀的蜀地古字:《南川瘴疠方志辑要》、《蜀本草拾遗手札》。另有一个小巧的青瓷药瓶,瓶身贴着红笺:“蜀椒茱萸温络油”。“母亲,”小桂声音温婉,“这是我们在蜀郡旧书肆偶然觅得的几本医家杂记手稿,虽非名典,但其中记载了不少蜀地特有的草药和针对湿热痹症的民间验方,或可一观。这瓶温络油,是按一蜀中老妪所授方子调配,取其辛热透达之性,于阴雨天揉按关节,或可缓解沉滞之感。”
子璐小心翼翼地接过书卷,指尖拂过那承载着古老智慧的字迹,又拿起药瓶轻嗅了一下,那熟悉的、带着穿透力的辛香让她眉目舒展。她看向小桂的目光充满了赞许与深深的欣慰,如同看到自己精心培育的幼苗已然成材:“好孩子!这份礼,送到为娘心坎里去了!这手稿弥足珍贵,这油也正合用。你们夫妻,真是有心了。” 她的话语温柔而肯定,是对儿媳医术眼光的最高认可。
接着,小桂将两个色彩最为绚丽饱满的锦包分别递给长姐星儿和二姐莫琳。
“大姐,二姐,”小桂含笑,“蜀地织锦闻名天下,这两匹料子,是我们在锦里精心挑选的。”
星儿的锦包一打开,一匹流光溢彩的“芙蓉鲤鱼”锦便跃然眼前。大朵大朵盛放的芙蓉花以金线勾勒,花瓣饱满,色泽由深粉渐变至娇嫩,其间数尾活泼灵动的金色鲤鱼穿梭嬉戏,水波粼粼,充满勃勃生机与富贵喜气。“哎呀!这花色鲜亮!这鲤鱼活灵活现的!”星儿眼睛发亮,忍不住将锦缎抖开一角,对着灯光细看那繁复精美的纹样,脸上是毫不掩饰的喜爱,“这料子做件褙子或是裁条马面裙,定是极出彩的!谢谢小弟!谢谢小桂!这礼我太喜欢了!” 她性格直率,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莫琳的锦缎则是更为清雅的“雨打青荷”纹。浅碧的底色如同雨后初晴的湖面,墨绿的荷叶舒卷有致,其间点缀着含苞待放的粉荷与欲滴的水珠,意境空灵,素净中透着雅致。莫琳轻抚着那细腻丝滑的缎面,感受着清凉的触感,眼中流露出真心的欢喜:“这花色清雅脱俗,如同画上去的一般。蜀锦果然名不虚传。小弟,小桂,费心了,姐姐很喜欢。” 她的感谢含蓄而真诚,符合其一贯的性子。
最后,小桂又拿出了几个小包裹,里面是给两位姐夫的精巧竹雕笔筒,给孩子们的各色蜀地风味蜜饯果脯、憨态可掬的泥塑玩具等。一时间,厅内充满了拆看礼物的惊喜赞叹、孩子们满足的欢笑声以及彼此道谢的温情话语。
看着满堂至亲手捧心仪之物,脸上洋溢的笑容,听着那一声声真诚的“有心了”、“很喜欢”,小桂与莫珺相视一笑,心中暖意融融。千里迢迢带回的,不仅是蜀地的物产,更是他们对这个温暖大家庭的深切眷恋与心意。这份劫后余生的团圆与分享的喜悦,比任何礼物都更加珍贵。烛光摇曳,将这一室的和乐温馨,映照得分外动人。
厅堂内的欢声笑语如同袅袅的茶香,渐渐沉淀在秋夜的静谧里。窗外的月色已悄然爬上了中天,清辉透过雕花的窗棂,在光洁的地面上投下斑驳疏影。直到更漏声声,提示着夜深,莫府上下才带着满心的暖意与微醺的满足,陆续起身,互道了安好,各自散去,回归属于自己院落的那一方安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