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缕晨光透过雾薄,洒在那如银似玉的雾凇之上,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便在屋内响起。他们在欣赏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后,围坐在简朴的木桌旁,吃着热气腾腾的早饭。那饭菜的香气在屋内弥漫,温暖而质朴。
就在这时,优优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小瓷瓶,迈着轻快的步伐来到小桂的面前。瓷瓶虽小,却承载着孩子们的好奇与期待。小桂停下手中的活计,目光温柔地落在优优手中的瓷瓶上。
“娘亲,你看,这瓷瓶真的被冰给撑破了呢。”优优的声音清脆而兴奋,眼中闪烁着对未知的渴望。小桂接过瓷瓶,只见那原本光滑的瓷面,如今已裂成了两半,裂痕如岁月的痕迹,诉说着冰的力量。
“优优,这就说明冰的体积比水要大呀。”小桂的声音轻柔而耐心,仿佛在讲述一个古老的传说,“所以才会把瓷瓶给撑破了。你看到的雾凇,那些轻盈的雾和缥缈的水蒸气,都比水要轻,所以才会往高处飘。”
暖暖在一旁歪着头,虽然她还小,但眼中满是对娘亲话语的专注。小桂没有因为她的年幼而忽视她,而是用同样的耐心,将这些知识一点点地传递给两个孩子。
优优听了,认真地点了点头,眼中透着一丝坚定,仿佛要把这些知识牢牢记在心底。暖暖虽然还不太明白,但她看到哥哥点头,也学着哥哥的样子,认真地跟着点头。她头顶的小爪揪随着她的动作轻轻颤动,宛如初绽的花蕾,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可爱。
小桂看着两个孩子,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知道,这些知识或许会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开出未来的花朵。而此刻,这份耐心与关爱,便是他们成长路上最坚实的基石。
这时候,优优忽然皱着眉头,眼中满是好奇与困惑,他仰起头,稚嫩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急切:“娘亲,我听到有人讲过一个词叫‘卧冰求鲤’。娘亲能给优优讲讲吗?”
小桂看着儿子那双清澈如水、满是期待的眼睛,嘴角扬起一抹温柔的微笑,轻声说道:“好啊,我给你们都一起讲讲。你去把伙伴们哥哥姐姐们都叫过来吧!”优优听了,眼睛一亮,像是得到了什么宝贝似的,兴奋地点点头,一溜烟地跑出去了。
不大会儿功夫,只听得屋外传来一阵嘈杂的脚步声和欢快的笑声,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便都聚集了过来。他们有的跑得气喘吁吁,有的则是慢悠悠地踱着步子,脸上都带着期待的神情。大家围坐在小桂身旁,那简陋的屋子里顿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要听故事了,孩子们都兴奋得眼睛闪闪发光。连平日里不爱凑热闹的星儿、莫琳和紫菀也都被这热闹的氛围吸引过来,安静地坐在一旁,等待着故事的开始。
小桂看着眼前这群孩子,心中涌起一股暖意,她轻咳了一声,清了清嗓子,缓缓开口道:“这个卧冰求鲤的故事,是我们古代二十四孝的经典故事之一,讲的是……”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王祥的孩子。他的母亲早年去世,父亲又续弦娶了后母。后母朱氏生性严厉,对王祥并不十分疼爱,可王祥却始终孝顺有加,从无怨言。
有一年冬天,天寒地冻,大雪纷飞,屋外的树枝都裹上了一层厚厚的冰霜,整个世界都像是被冰封了一般。后母朱氏突然生病了,身体虚弱,连日高烧不退。王祥心急如焚,四处求医问药,可病情却丝毫没有好转。
一日,后母朱氏突然醒来,望着床边焦急万分的王祥,虚弱地说道:“孩子,娘想吃鱼……”王祥一听,心中一喜,只要娘能吃东西,病情或许就能好转。可这寒冬腊月,河面早已结了厚厚的冰,哪里还能找到鱼呢?
但王祥没有丝毫犹豫,他立刻起身,披上厚厚的棉衣,戴上斗笠,便往河边赶去。一路上,寒风如刀割般刺在脸上,可王祥却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为娘找到鱼。
来到河边,王祥望着那厚厚的冰面,心中犯了难。他找来一块大石头,用力地砸向冰面,可那冰坚硬无比,砸了好几下,也只是砸出几个小小的裂痕。王祥没有放弃,他双手握紧石头,咬紧牙关,一下又一下地砸着。终于,冰面被砸开了一个小洞,冰冷的河水瞬间涌了出来,刺得王祥的手生疼。可他顾不得这些,双手伸进冰冷刺骨的河水中,试图去抓鱼。
可那河水太冷了,王祥的手很快就被冻得麻木,失去了知觉。他没有放弃,依然坚持着。就在这时,他突然感觉手指间似乎碰到了什么滑溜溜的东西,定睛一看,竟是一条大鲤鱼!王祥又惊又喜,小心翼翼地将鲤鱼捧在手中,那鱼在手中还活蹦乱跳的。
王祥抱着鲤鱼,一路小跑着回到了家中。后母朱氏看到王祥满身是水,冻得瑟瑟发抖,手中却抱着一条活蹦乱跳的鲤鱼,心中满是愧疚与感动。她含泪说道:“孩子,你这是……”
王祥将鲤鱼放在桌上,说道:“娘,您不是想吃鱼吗?孩儿去河里给您抓来了。”朱氏再也忍不住,一把将王祥搂在怀里,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从此,朱氏对王祥的态度大为改观,一家人也过得越来越和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