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漫过田埂,顾柏舟还蹲在院角修车,我已将五户联合田的名册收进布包。牛铃声由远及近,第一车肥土正送往东区,而我挎着竹篮,往镇上走去。
今日不是送货,是探路。
镇集刚开市,酒楼后巷的蒸笼正冒白气。我寻到李记厨房门口,从篮中取出一小袋米,递给正在择菜的厨娘。“劳烦试试这米,三日量,不收钱。只求您家主厨盲品后,说一句实话。”
她狐疑地接过,掂了掂。“哪来的?”
“自家田里种的。新土,新法,不知合不合口。”
她没多问,只道:“明早来取锅巴。”
我点头离开,转去另两家酒楼,如法炮制。第三家的采买婆子更干脆,直接抓一把米搓了搓,“这米粒,亮得不像粗粮。”她塞回一把,“明早我让灶上蒸一锅,你来听评语。”
我道谢,又往镇西药铺去。
药铺门楣低矮,掌柜正低头碾药。我未提七彩玫瑰能卖,只问:“可有安神的花类药材?家中老母夜不能寐。”
他头也不抬:“夜合花、紫苏花,熬水服,三日见效。”
我从布包夹层取出几片晒干的玫瑰瓣,放在柜台上。“这花,夜里也开,香得久,不知算不算药?”
他嗤笑一声:“花就是花,摆着看的。”
我仍不动:“若它含合欢碱呢?”
他终于抬眼,拿起一片放入药碾,轻轻推了两下。碾轮微颤,竟发出一声低鸣。他皱眉,拨开残渣,盯着碾槽内壁刻着的“合欢堂制”四字,半晌没说话。
“你这花,哪儿来的?”
“自家园中种的。一年三熟,花瓣厚,晒干也不褪色。”
他沉默片刻,将花瓣收进小瓷罐。“拿去给懂行的人看。若真能安神,药局或可收些。”
我谢过,退出药铺。阳光已斜照在街面青石上,我打开系统手环,将方才对话逐条录入,标记“药用花卉”为潜在方向。
午后,我绕去周边村落。
村口老槐树下,几个妇人正晒豆角。我掏出一小把灵泉稻米,请她们回家煮了尝,明日还篮时带上一句话。有人笑:“你这米金贵,我们吃粗粮惯了。”也有人低声问:“一斗能换多少盐?”
我记下价格预期,又问:“若孩子病了,吃不下硬饭,可有软米可食?”
一个老妇摇头:“米软,价高,吃不起。病了就熬粥,糊糊喝几天。”
我点头,留下米,继续往下一村。
镇南孤老院门前,我停住脚步。院中几位老人正围坐晒太阳。我请管事婆子代为蒸一锅灵泉米饭,请老人们尝后说一句最深的感受。她犹豫:“你图什么?”
“图个实话。”我说,“他们吃过,才知道好不好。”
她答应了。半个时辰后,她递出一张纸,上面歪歪扭扭写着:“软得像云,香得像年。”
我将纸条收好,系统手环同步录入,标注“老年食用偏好”为独立数据组。
归途中,我绕行村西林荫道,将今日所有反馈逐一上传。酒楼厨房的“软、香、回甘”,采买婆子的“少爷病后只肯吃软饭”,药铺碾轮的低鸣,村民的“换不起”,孤老院的“像年”……我为每条信息打上标签:价格敏感度、口感需求、用途倾向、人群分类。
手环界面闪烁,提示音响起:
【数据样本达标,启动市场分析模块】
【正在生成本地需求热力图】
屏幕渐暗,随即浮现出一幅半透明图层,以本镇为中心,辐射周边五村。暖色区块在镇南富户区、酒楼带、药铺街显现,而最令我心头一跳的是——东南偏南方向,一片微弱红光正缓缓闪烁,标注文字浮现:
【潜在高价值药用作物需求区】
【匹配度:67%】
【关联信号源:持续增强】
我脚步顿住。
东南,正是那片废弃屯田区。也是系统信号持续指向的方向。
我调出信号记录,对比今日走访时间线。每一次信号增幅,都发生在药铺碾轮震动、孤老院老人咀嚼米饭、采买婆子低语之后。仿佛某种共振,随着真实需求的触达,系统在回应。
不是随机波动。
是反馈。
我深吸一口气,打开种植指南宝典,搜索“七彩玫瑰”。页面跳出详细条目:花期长,耐旱,含微量合欢碱,镇静安神,适宜沙壤土——正与东南荒地土质吻合。
我又查“灵泉稻”市场预估。系统结合今日数据,模拟出三种供给路径:
其一,全量供给酒楼,走高端餐饮线,利润高但风险集中;
其二,分拆小包装,走节令礼品,需包装与物流支撑;
其三,定向供应病弱群体,走定制软食线,需求稳定但单价受限。
我正欲标记优先级,手环震动。
【特殊任务系统提示】
【任务进度:1/5户】
【协作网络:林婶户已确认参与联合田】
【提醒:首批采收日倒计时6日】
我合上手环,继续往家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