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铸技术在1980年的中国还是个新鲜事物,大多数钢厂仍在使用落后的模铸工艺。
而在他的记忆中,连铸技术将在未来二十年内彻底改变钢铁工业的面貌。
关键是要设计出适合当前条件的简化版本。
沈良拿起笔,开始在纸上勾勒草图。
首先是中间包的设计,这是连铸机的核心部件之一。
他画出了一个梯形截面的中间包,配备了塞棒控制系统。
“材料问题…”沈良皱眉思考着。1980年的耐火材料还不够先进,高温合金的性能也有限。他必须在技术先进性和实用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突然,门外传来脚步声。沈良抬头看了看时间,已经是晚上十一点了。
“咚咚咚。”敲门声响起。
“请进。”
进来的是车间主任老王,手里端着一碗热腾腾的面条。
“沈工,还没吃饭吧?”老王把面条放在桌上,“我媳妇刚下的,给你端过来。”
“谢谢王师傅。”沈良心中一暖。
车间里的老师傅们虽然学历不高,但都是实实在在的好人。
老王看了看桌上密密麻麻的图纸,咂了咂嘴:“这就是连铸技术?看起来好复杂啊。”
“确实不简单。”沈良放下笔,端起面条吃了一口,“不过也没那么难,关键是要因地制宜。”
“那梁副厂长和李专家今天可是丢大面子了。”老王压低声音说道,“听说李专家回去后气得把茶杯都摔了。”
沈良笑了笑,没有接话。他知道,这只是开始。等到技术方案出来,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沈工,你说咱们厂真的能搞出连铸机来?”老王有些担心地问道。
“能。”沈良语气坚定,“而且不只是能搞出来,还要搞得比国外的更好。”
老王愣了愣,然后笑着摇头:“你这小子,口气不小。不过我信你,你连炼钢炉都能改造成功,连铸机肯定也没问题。”
等老王离开后,沈良继续埋头设计。他要设计的不是简单的技术模仿,而是要在现有条件下实现技术突破。
凌晨三点,沈良终于完成了主体设计。
他看着桌上厚厚一叠图纸,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这套连铸机设计采用了模块化思路,可以根据不同钢种的需求进行调整。
最关键的是,他在冷却系统上进行了创新,采用了分段控制冷却技术,能够大幅提高铸坯质量。
第二天一早,沈良就被陈建国叫到了办公室。
“小沈,听说你昨天晚上熬了个通宵?”陈建国关切地问道。
“差不多吧。”沈良揉了揉眼睛,“不过已经有初步成果了。”
陈建国眼睛一亮:“真的?能不能先给我看看?”
沈良摇摇头:“还需要几天时间完善细节。不过厂长,我有个建议。”
“你说。”
“我希望能组建一个技术攻关小组,找几个实际操作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参与进来。光靠理论设计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实践经验的支撑。”
陈建国想了想,点头道:“这个建议好。你觉得哪些人合适?”
“王师傅、老李、还有铸造车间的张师傅。”沈良早就想好了人选,“他们都是厂里的技术骨干,实际经验丰富。”
“行,我马上安排。”陈建国爽快地答应了。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了,梁志强走了进来。
他看到沈良在场,脸色明显不太好看。
“陈厂长,我有事要汇报。”梁志强的语气很冷淡。
“什么事?”
“关于技术改造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梁志强扫了沈良一眼,“我觉得我们厂的技术管理太松散了,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进行技术改造,这样下去会出大问题的。”
陈建国皱了皱眉头:“你的意思是?”
“我建议成立技术委员会,所有的技术改造项目都必须经过委员会审批才能实施。”梁志强义正辞严地说道。
沈良心中冷笑。这家伙是想通过制度化的手段来限制自己啊。
陈建国沉默了片刻,目光在梁志强和沈良之间游移。
作为老厂长,他当然明白梁志强这番话的真实用意。
“梁副厂长,你说的技术委员会,具体怎么运作?”陈建国缓缓开口。
梁志强精神一振,显然早就准备好了答案:“我建议由我牵头,再加上李专家和几位资深工程师组成委员会。所有涉及重大技术改造的项目,都必须提交详细的技术方案和可行性报告,经过委员会集体讨论审核后才能实施。”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陈建国继续问道。
“第一,可以避免技术风险,防止盲目改造造成设备损坏;第二,可以统一技术标准,避免各自为政;第三,可以集中全厂的技术力量,提高改造成功率。”梁志强说得头头是道。
沈良听着,心中更加鄙夷。
这套说辞听起来冠冕堂皇,实际上就是想把技术决策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一旦成立了所谓的技术委员会,自己的任何创新都会被这帮人以各种理由否决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