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明沉吟了一下:“从技术角度来说,这个改造是有科学依据的。我刚才看了一下今天的生产记录,产量确实有显着提升,而且钢材的含氧量也在正常范围内。”
梁志强脸色有些不好看:“可是按照规定,任何技术改造都必须经过审批程序…”
“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陆厅长打断了他的话,“如果这个技术真的有效,为什么不能用?”
“可是万一出了事故…”
“出了事故当然要承担责任,但如果因为过分保守而错失发展机会,那损失更大。”陆厅长看着沈良,“小伙子,你对这个技术有多大把握?”
沈良深吸了一口气:“陆厅长,我敢用我的职业生涯担保,这个技术是安全可靠的。而且我相信,这只是一个开始,如果给我更多的支持,我还能做出更大的改进。”
“更大的改进?”苏明眼中闪过一丝兴趣,“比如说?”
沈良看了看周围的人,心中快速盘算着。这是一个机会,但也是一个挑战。如果他现在说出一些超前的概念,可能会被当成异想天开;但如果过于保守,又可能错失这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比如说连铸技术。”沈良最终决定抛出这个概念,“传统的钢铁生产需要先铸锭,再轧制。如果能够直接将钢水连续浇铸成坯料,不仅可以大幅提高效率,还能显着改善钢材质量。”
“连铸?”苏明明显被这个概念吸引了,“你有具体的技术方案吗?”
“有一些初步的想法,”沈良谨慎地说道,“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试验。”
这时,李专家终于忍不住了:“沈良,你别在这里胡说八道!连铸技术是国外最先进的技术,我们国家根本就没有这个技术基础!”
“李专家说得有道理,”梁志强附和道,“我们应该实事求是,不要好高骛远。”
沈良看了看李专家,心中冷笑。这老家伙今天是铁了心要和他作对。
“李专家,请问您对连铸技术了解多少?”沈良反问道。
“我…我当然了解!”李专家有些底气不足,“连铸技术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专利,技术难度极高,我们现在的条件根本实现不了!”
“那您能说说连铸的基本原理吗?”
李专家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来。他确实听说过连铸这个概念,但具体的技术细节却一知半解。
苏明看在眼里,心中对沈良的评价又高了几分。这个年轻人不仅有技术能力,还有很强的心理素质。
“沈良,你说说你对连铸技术的理解。”苏明饶有兴趣地说道。
沈良组织了一下语言:“连铸的基本原理是将钢水直接浇注到水冷结晶器中,通过连续拉坯的方式形成坯料。关键技术包括结晶器设计、拉坯速度控制、二次冷却系统等等。”
“具体一点。”
“以板坯连铸为例,钢水从钢包经过中间包进入结晶器,在结晶器内形成凝固外壳,然后通过拉坯辊连续向下拉伸。在拉伸过程中,通过二次冷却水的喷淋使钢坯完全凝固。最后用火焰切割将钢坯切成所需长度。”
苏明的眼睛越来越亮:“你还知道什么?”
“我觉得连铸技术的核心难点有几个:一是结晶器的材料和设计,需要导热好、耐高温、不与钢水反应;二是拉坯速度的控制,太快容易漏钢,太慢效率低;三是二次冷却的水量和位置控制,直接影响钢坯的内部质量。”
车间里静得连针掉地上都能听见。
连李专家都不说话了,因为他发现沈良说的这些东西,他根本就听不懂。
陆厅长和苏明交换了一个眼色。
“小沈,你今年多大了?”陆厅长问道。
“二十五岁。”
“学历?”
“大学本科,冶金工程专业。”
陆厅长点点头,然后转向陈建国:“陈厂长,我想借你们的会议室开个会。”
“好的好的,您请。”陈建国连忙在前面带路。
一行人向会议室走去,沈良注意到苏明一直在观察着他,眼中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兴奋。
而梁志强的脸色则越来越难看,他显然没想到事情会发展成这样。
到了会议室,陆厅长让其他人先出去,只留下了苏明、王建设、陈建国和沈良。
“小沈,实话告诉你,我今天来不是因为什么举报。”陆厅长开门见山地说道,“是因为北京那边有个项目,正好需要你这样的人才。”沈良心中一震,表面却保持着镇静。他明白,关键时刻到了。
“什么项目?”沈良问道。
陆厅长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看向苏明:“老苏,你来说吧。”
苏明点点头,神情变得严肃起来:“小沈,你刚才提到的连铸技术,正是我们现在急需突破的关键技术。国家准备在首钢建设第一条连铸生产线,但技术完全依赖进口,不仅价格昂贵,关键技术还受到西方严格封锁。”
“我们需要自主研发。”王建设接过话头,“但是国内真正懂连铸技术的专家屈指可数,像你这样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年轻人更是难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