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漫过青瓦时,灌口城隍庙的飞檐便成了水墨画里的笔触。那层层叠叠的飞檐,在夕阳的余晖中勾勒出优美的弧线,仿佛是天地间最灵动的线条。香烟从铜炉中腾起,起初是淡淡的一缕,而后逐渐汇聚,如同一条白色的游龙,缠绕着山墙上斑驳的八卦纹样。那八卦纹样历经风雨侵蚀,边缘已有些模糊,但每一笔每一划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玄机。恍惚间,仿佛听见了千年前的晨钟暮鼓,那钟声浑厚悠远,鼓声深沉有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在耳畔久久回荡。在巴蜀大地,城隍庙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与道教如同双生莲,根系在历史深处紧紧缠绕,汲取着这片土地的养分,绽放出独属于这片土地的信仰之花,那花朵娇艳而坚韧,在岁月的长河中永不凋零。
一、从城墙根到神仙谱
先民们修筑城墙时,每一砖每一瓦都凝聚着他们对家园的热爱与守护的决心。护城河的涟漪里,不仅倒映着城墙的雄伟身影,更倒映着他们对安宁的渴望。那时的城隍,不过是夯土里长出的图腾,是守护城池的原始敬畏。它或许没有具体的形象,却深深扎根在每个人的心中。每当夜幕降临,守城士兵握紧手中的戈矛,眼神警惕地扫视着城外的黑暗,老人们便会对着城墙根喃喃自语,他们的声音微弱却虔诚,祈求着那神秘的力量庇佑城池平安,庇佑家人安康。这种朴素的自然崇拜,在时光长河中静静流淌,如同一条默默滋养大地的溪流,直到道教的云气漫过巴蜀山峦,为城隍信仰注入新的生机,让这条溪流变得更加宽阔汹涌。
道教形成后,如同一位博学的长者,带着深厚的智慧和宽广的胸怀,将散落民间的信仰碎片拾起。这些碎片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道教用其独特的理念和体系,将它们精心编织成完整的神权体系,如同一条璀璨的项链。城隍被纳入以“三官五帝”为核心的庞大神谱,有了明确的地位和职责。《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福妙经》像是一纸任命书,以庄严而神圣的口吻,将统辖阴界的印绶,郑重交到城隍手中。从此,城隍不再是单纯的城池守护者,而是身负“司人魂魄、掌人生死”重任的神职人员,成为道教地府信仰的重要一环,其地位如同人间的地方官,在阴界维护着秩序。
资中罗泉古镇的城隍庙,至今保留着最威严的“冥官”形象,让人一踏入便心生敬畏。踏入大殿,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头戴乌纱的城隍爷,他端坐高台,神情威严,仿佛能洞察世间一切善恶。蟒袍玉带间流转着道教赋予的神权,那蟒袍上的每一针每一线都精致无比,玉带的光泽在香火的映照下闪烁不定。他左手执圭,那圭象征着权力与职责,右手抚须,目光越过袅袅青烟,仿佛能穿透阴阳两界,审视着世间万物。两侧文武判官的账簿沙沙作响,那声音在寂静的大殿中格外清晰,判官们神情肃穆,眉头微蹙,笔尖起落间,似在记录着世人的善恶,每一个字都仿佛重若千钧。十二阴曹殿更是令人震撼,刀山火海、孟婆汤池等场景栩栩如生,那刀山的刀刃锋利无比,仿佛能瞬间将人撕碎;火海的火焰熊熊燃烧,似乎能灼伤人的眼睛;孟婆汤池里的汤浑浊不堪,让人不寒而栗。这些场景将道教“承负”思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具象成令人战栗的画面。在这里,每一尊塑像、每一处场景,都在无声地警示着世人:要心存善念,莫做恶事。香客们走过这些殿堂,无不神情凝重,在心中默默反思自己的言行。
都江堰的灌口城隍庙依山而建,宛如嵌入八卦图的天然道场,与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青石板路蜿蜒成太极鱼的曲线,那曲线流畅而自然,仿佛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每级台阶都暗合着五行生克,踏上台阶,仿佛能感受到五行之力在脚下流转。拾级而上,身旁的建筑错落有致,有的高峻挺拔,有的低矮古朴,仿佛置身于道家的玄妙世界。大殿前的青龙白虎石刻历经风雨,身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但依旧守护着道教宇宙观里的四方秩序。青龙身姿矫健,仿佛正要腾云驾雾;白虎气势威猛,似乎随时准备扑向猎物。当香客们沿着山势攀登,不知不觉间,已完成了一场从人间到仙境的朝圣之旅。清晨的薄雾中,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庙宇上,琉璃瓦熠熠生辉,更添几分神秘庄严。远处的山峦在薄雾中若隐若现,仿佛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让人不禁心生向往。
二、烟火里的神仙道场
清明雨落时,成都老城隍庙的钟鼓声便穿透薄雾,在湿润的空气中传播开来,唤醒了沉睡的庙宇。道士们头戴莲花冠,那莲花冠洁白素雅,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身着鹤氅,衣袂飘飘,在氤氲香烟中铺开黄绢,写下密密麻麻的祈愿。这些“表文”如同寄给天庭的信件,上面的字迹工整而虔诚,承载着百姓对风调雨顺的期盼、对家人平安的祝愿。《成都竹枝词》里“道士登坛拜表行”的场景,至今仍在庙会中重现,只不过多了几分人间烟火。祭坛周围,摆满了百姓供奉的水果、糕点,有红彤彤的苹果、金黄的橙子、香甜的糕点,香气与香火交织,弥漫在整个庙宇,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与虔诚的信仰氛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