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竹编里的光阴褶皱
成都青白江区的老街上,72岁的周师傅坐在竹篾堆里,手指翻飞间,一根青竹渐渐变成了篾条。他的竹编摊摆在老茶馆对面,竹篮、竹筐、竹筛子堆得像座小山,阳光透过竹缝落在地上,织出细碎的光斑,像谁撒了一把碎银。竹篾的清香混着茶馆飘来的茶香,在空气里缠成了线,把过往的日子都串了起来。
“竹子要选邛崃山的水竹,”周师傅用牙齿咬断篾条,“皮厚肉嫩,编出来的东西才经得住啃。”他手里的篾条薄如蝉翼,却带着韧劲,在他掌心弯出温柔的弧度。正在编的是个竹篮,篮沿要编出波浪纹,“这是学涪江的水,看着软,其实最受力。”他指着篮子底部的十字纹,“这是老祖宗传的法子,叫‘扎根’,像树的根须扎在土里,再沉的东西也兜得住。”
周师傅13岁跟着父亲学竹编,父亲的手比他更巧,能在竹篮底编出“福”字,在竹筛边编出花鸟。“那时候编竹器是正经手艺,能娶媳妇、盖房子。”他记得父亲总说,编竹器要学竹子的性子,“该硬的地方硬,该软的地方软,不然不结实。”有次他编竹筐时图快,篾条没削匀,父亲拿起竹刀就往他手上敲:“竹子对你不真心,你编出来的东西,日子也不会对它真心。”
旁边的竹筛子上,晒着刚摘的茉莉花,花瓣上还沾着露水。周师傅说这筛子是给隔壁李嬢嬢编的,“她要晒花茶,筛眼得密,不然花瓣漏下去;又不能太密,得让风透进来——就像做人,得有分寸。”他年轻时走街串巷编竹器,背篓里装着半成品,手里拿着竹刀,走到哪编到哪。“那时候谁家嫁女儿,都要请我编套嫁妆:竹篮装针线,竹筛晒花椒,竹筐盛五谷,图个‘竹报平安’。”有户人家的女儿远嫁上海,特意让他编了个小竹篮,说“要带着家乡的竹子走”。
有个年轻姑娘来买竹篮,说要用来装咖啡器具。“现在年轻人爱复古,”周师傅笑着递过篮子,“去年有个娃买了我的竹筛,说挂在墙上当装饰,还拍照片发网上,好多人问在哪买的。”竹篮拎在姑娘手里,竹篾的清香混着咖啡香,倒也不违和——就像老成都的巷子里,茶馆的盖碗茶和咖啡馆的拿铁,总能在一张桌上相遇。
傍晚收摊时,周师傅会把没编完的竹器收进竹筐,盖上帆布。有次下雨,他把竹筐抱进茶馆,老茶客们打趣:“你这竹子比婆娘还金贵。”他嘿嘿笑:“竹子通人性,你对它好,它就给你长脸。”雨打在茶馆的瓦上,“滴答”声里,竹篾在筐里轻轻呼吸,像在积攒力气,等着明天继续生长,继续编织巴蜀人家的日子。
二、陶瓮里的岁月回甘
眉山彭山区的农家院里,陈婆婆正往陶瓮里装泡菜。瓮是本地窑烧的,粗陶质地,表面还留着手指的纹路,像位满脸皱纹的老人。“这瓮用了三十年,”陈婆婆边往瓮里码青菜边说,“新瓮要先用米汤煮,再用太阳晒,不然装不住味儿。你看这内壁,滑溜溜的,是几十年泡菜水养出来的‘浆’,比任何调料都香。”
她的泡菜水是“传家宝”,从婆婆手里接过时,已经传了三代。“每次添新菜,都要留半缸老水,像给孩子留口奶。”陈婆婆舀起一勺泡菜水,清亮亮的,带着酸香,“夏天拌凉面,冬天煮酸菜鱼,离了这水都不成。去年我女儿在上海买房,特意让我装了一坛子带过去,说‘没这水,做啥都没味儿’。”女儿发来视频,说上海的邻居尝了她做的泡菜,都要讨点泡菜水回去,“她们说这水里有‘四川的味道’。”
院子角落堆着十几个旧陶瓮,有的缺了口,有的裂了缝,却都擦得干干净净。“这个装过豆瓣酱,”陈婆婆摸着一个瓮底,“那个泡过仔姜,你闻,还有点辣味。”她从不舍得扔旧瓮,“每个瓮都装着日子——这只瓮泡的菜,陪我儿子考上大学;那只瓮的泡菜水,救过我老伴的急病。”
那年老伴得了胃病,吃啥吐啥,医生说要吃点酸的开开胃。陈婆婆想起瓮里的泡仔姜,捞出来切成丝,拌上香油,老伴居然吃了半碗。“后来他每天都要吃点,说‘这姜里有你伺候我的心’。”陈婆婆说着,眼睛有些湿润,“现在他走了,我还留着那只瓮,想他了就打开闻闻,好像他还坐在桌边,等着我端泡菜。”
有次镇上的年轻人来拍纪录片,要她演示“古法泡菜”。陈婆婆穿上蓝布衫,坐在竹椅上,慢悠悠地切菜、撒盐、装瓮,阳光落在她和陶瓮上,像幅泛黄的老照片。“他们说这是‘非遗’,”陈婆婆笑得眯起眼,“我不懂啥叫非遗,只知道这瓮里的酸香,就是咱四川人的日子——酸中带甜,越嚼越有劲儿。”
装完最后一瓮菜,陈婆婆在瓮口盖上荷叶,再压上青石。荷叶是早上从塘里摘的,带着露水的凉;青石是从江边捡的,带着江水的沉。“这样封得严实,日子才不会跑出去。”她拍了拍石盖,瓮里发出“嗡”的回响,像日子在里面答应:“晓得了,我们会好好待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