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紫荆山里的少年锋芒
广西桂平的紫荆山总被浓绿的雾气包裹,1831年石达开降生时,窗外的老榕树上正栖着一群白鹭。父亲给他取名"达开",盼他能"达则兼济天下",却没料到这个孩子日后会搅翻大清的半壁江山。十五岁那年,石达开已长成身高六尺的少年,既能在碾米坊帮着算清几十户人家的账目,又能在晒谷场上单手举起三百斤的青石磙——这力气让路过的镖师都啧啧称奇,说他"天生一副将军骨"。
那时的紫荆山像个装满火药的药桶。地主的粮仓堆得冒尖,佃户们却只能嚼着树皮过冬。有天夜里,石达开看见邻村的阿婆抱着饿死的孙子,跪在地主家的石狮子前哭到天亮,他攥着拳头在祠堂的香案前立誓:"若有一日掌权柄,定让天下人有饭吃。"这话被路过的洪秀全听见,这个穿着宽袖长衫的客家人拍着他的肩膀说:"小兄弟,这天下,该换个活法了。"
1847年的火把照亮了紫荆山的夜空。石达开变卖了家里的田产和碾米坊,带着三百多乡邻加入拜上帝会。他亲手打造了二十把虎头枪,枪杆上刻着"杀尽不平"四个字,分给最勇猛的弟兄。金田起义那天,他骑着白马冲在最前面,红绸战衣在朝阳里像一团燃烧的火,枪尖挑着清军千总的首级,身后的队伍喊着"斩邪留正"的口号,踏过桂平的晨雾向永安城进发。
永安建制的金銮殿上,洪秀全将鎏金的"翼王"印玺交到他手里。印纽上的飞翼纹路闪着冷光,石达开单膝跪地时,听见殿外传来士兵操练的呐喊,那声音像潮水般漫过城墙,让他突然想起小时候在榕树下听的童谣:"白鹭飞,乌云散,穷人翻身把家还。"
二、长江浪里的铁血统帅
太平军的战船在1854年的长江上排成长龙,石达开站在"太平"号旗舰的船头,望着九江城的轮廓在暮色中渐渐清晰。曾国藩的湘军炮艇正横在江心,黑黝黝的炮口像一群窥伺的野兽。他让人搬来一坛桂林三花酒,给每个炮手斟了半碗:"今日要么把酒庆功,要么马革裹尸,弟兄们选哪样?"三百个炮手齐声吼道:"庆功!"声音震得江面上的水鸟都飞了起来。
那场仗打了整整四十天。湘军的火攻船趁着东南风冲过来时,石达开正站在船尾擂鼓,鼓点急如暴雨。他看见火舌舔着自家战船的帆布,突然脱下棉袍蘸了江水,光着膀子带头扑火。士兵们见翼王如此,纷纷跟着跳进火海,有的用棉被捂,有的用钢矛挑,竟硬生生在火墙里撕开一道口子。当太平军的红旗插上九江城楼时,石达开踩着清军的尸体走上城墙,发现砖缝里还嵌着明末张献忠起义时的箭头,锈迹斑斑的模样,像极了历史的叹息。
武昌城破那天,石达开在楚望台的箭楼里发现一堆孩童的尸骨。守城的清兵为了恐吓太平军,竟将逃难的百姓当作"肉盾",这些孩子便是被活活饿死的。他让人挖了个大坑将孩子们安葬,立碑时亲笔写下"天下一家"四个字。有个瞎眼的老嬷嬷摸着他的战袍哭道:"将军,您是天上派来的活菩萨啊。"石达开却红了眼眶——他想起自己在紫荆山饿死的妹妹,若是还活着,该和这些孩子差不多大。
1856年的南京城繁花似锦。石达开的翼王府里总挤满求见的百姓,有带着状纸来告官的,有捧着新谷来献的。他在府门前设了面鸣冤鼓,鼓声常常从清晨响到深夜。有次一个卖菜的老汉击鼓,说知府的小舅子抢了他的菜摊,石达开当即带着亲兵去集市,当着百姓的面打了那恶奴四十板,还把菜摊还给老汉。围观的人里有人喊"翼王万岁",他却摆手道:"我石达开不要万岁,只要百姓能安居乐业。"
三、天京城里的孤影
天京事变的血腥味是从1856年的夏夜开始弥漫的。石达开正在武昌城巡查防务,突然接到洪秀全的密信,信上只有八个字:"东孽乱政,速归除之。"他连夜率亲兵赶回南京,刚到聚宝门就看见守军在偷偷焚烧尸体,那些穿着东王府服饰的尸身堆得像座小山,血流进秦淮河,把河水染成了暗红色。
东王府的残垣断壁间还飘着血腥味。韦昌辉提着血淋淋的钢刀迎出来,这位北王的眼睛里布满血丝,笑着说:"翼王来得正好,杨某逆党已除,天国可安。"石达开看着地上横七竖八的尸体,有文官有武将,甚至还有抱着婴儿的妇人,突然指着韦昌辉的鼻子怒斥:"我们举义是为了杀清妖,不是要自相残杀!"两人在大堂上拔剑相向,刀光剑影里,石达开看见梁上的燕子惊飞,撞在血泊里溅起一串血珠。
逃出天京的那个雨夜,石达开的蓑衣都被血浸透了。韦昌辉派来的追兵在后面放箭,有支箭擦着他的耳根飞过,钉在老槐树上。他躲在秦淮河的芦苇荡里,听着远处传来的搜捕声,突然想起金田起义时的誓言,那些"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话,此刻听来像个笑话。直到三天后,洪秀全诛杀韦昌辉的消息传来,他才踩着水回到城里,却发现百姓看他的眼神里,多了几分敬畏,少了几分亲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