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阳光透过社区活动中心的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长长的光斑。阿凯正俯身在桌前,给社区的张老伯制定“秋季体质调理计划”。他手里转着一支铅笔,笔尖在表格上轻轻点着,表格里详细写着“痰湿体质”的判定依据,下面是建议的食谱“陈皮茯苓粥”和运动方案“每周三次八段锦,每次20分钟”。
张老伯坐在对面的藤椅上,手里捧着个保温杯,看着阿凯认真的样子,忍不住夸道:“阿凯啊,你这调理计划做得比医院的医生还细致,连我早上起来痰多,都给写进去了。”
“老伯您放心,这都是按苏医生教的来的。”阿凯抬头笑了笑,露出两颗小虎牙,“秋季燥邪盛,痰湿体质的人更要注意健脾祛湿,不然冬天容易犯咳喘。”他说着,拿起桌上的平板电脑,想给张老伯看看八段锦的分解视频。
屏幕刚亮起,就弹出一封新邮件提示,发件人是“国家卫健委办公厅”。阿凯心里一动,最近一直传要出台关于中医健康管理的新政策,难道……他赶紧点开邮件,标题赫然写着——“关于发布‘中医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的通知”。
那行字像颗小太阳,瞬间照亮了整个屏幕,也照亮了阿凯的眼睛。他的手指有些颤抖地滑动屏幕,逐字逐句地读着:“……经研究,现确定‘中医健康管理师’为新职业,制定并发布《中医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自发布之日起施行。首批考核工作由仁济堂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团队主导实施……”
“瑾姐!瑾姐!”阿凯几乎是从椅子上弹了起来,手里紧紧攥着平板电脑,顾不上跟张老伯道别,就一阵风似的往苏怀瑾的办公室跑。走廊里的脚步声又急又响,引得路过的护士都探头看。
苏怀瑾正在整理基层健康管理案例,听到急促的敲门声,还没来得及应声,门就被推开了。阿凯气喘吁吁地站在门口,脸颊因为奔跑而涨得通红,眼睛亮得像藏了星星。
“瑾姐,您看!您快看这个!”他把平板电脑举到苏怀瑾面前,声音因为激动而带着明显的颤音,“‘中医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批下来了!首批考核由我们仁济堂团队主导!”
苏怀瑾放下手里的文件,接过平板电脑,仔细看着邮件内容。她的手指轻轻抚过屏幕上“职业定义”那一行:“运用中医理论,为个体或群体提供体质辨识、健康干预、养生指导……”看着看着,嘴角慢慢扬起一抹欣慰的笑容。
“太好了。”她轻声说,眼里也泛起了水光。这几年的努力,从编写指南到培训基层医生,从推广体质调理到推动政策倾斜,不就是为了让中医的健康理念能被更多人掌握,能真正融入普通人的生活吗?现在,这个职业有了国家标准,意味着更多人可以系统地学习、规范地从业,这是多大的进步啊。
“您看您看,”阿凯还在兴奋地指着屏幕,“这不就是您一直教我们的‘调体质比治病重要’吗?现在这成了新职业,有章可循了!以后我们就能名正言顺地帮大家调理身体,少生病、不生病!”
首批学员的招募异常顺利,报名的人远超预期。最终筛选出的50名学员里,有一半是苏怀瑾带出来的弟子,另一半则是来自各地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骨干,还有几位是对中医抱有浓厚兴趣的营养师和健身教练。
培训课设在河坊街社区活动中心的大教室里,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着“中医健康管理师首期培训班”,下面画着简单的体质辨识流程图。
小棠负责教“快速体质辨识”,她站在讲台上,手里拿着一张放大的舌苔照片,照片上的舌苔厚腻,边缘还带着齿痕。“大家看,这是典型的痰湿体质舌苔,”她声音清亮,语速不快不慢,“我们在社区做健康管理,不用那么复杂,记住三个要点:看舌苔(厚腻)、问大便(是不是黏马桶)、摸肚子(是不是软而胀),三个里面占了两个,基本就能定了。”
她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了三个简笔画图标:一个厚厚的舌头,一个黏在马桶上的便便,一个胀鼓鼓的肚子,引得学员们都笑了起来。“记不住文字就记图标,”小棠笑着说,“我们的目的是快速准确地判断,好给出调理方案。”
阿凯则分享“社区老人运动处方设计”。他特意带了个小黑板,上面画着八段锦的分解动作。“比如这个‘两手攀足固肾腰’,”他指着其中一个动作,“很多老人膝盖不好,弯腰会疼,我们就不能让他们真的往下弯腰,得改成‘手臂下划’,膝盖微屈,同样能达到拉伸腰背的效果,还安全。”他边说边做示范,动作标准又轻柔,“健康管理,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学员们不时举手提问。有个曾经做过营养师的学员举手:“阿凯老师,小棠老师,我想问一下,这中医健康管理师,和我们营养师有啥区别啊?不都是建议吃什么、怎么运动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