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游戏 > 岐黄手记 > 第444章 指南初稿的“接地气”·患者的可读性

晨光漫进指南编写组的办公室时,正落在苏怀瑾摊开的初稿上。纸页边缘还带着打印机的余温,“患者版解读”几个字被她用荧光笔标成了暖黄色,像块吸满阳光的小垫子。她捏着红笔,在“瘀血阻络”那栏画了个大大的勾,笔尖顿在纸面,差点戳出个小洞——这页的解读写着“就像家里水管生锈,内壁结了垢,水流变慢还容易堵;身体里的血也一样,瘀住了就会疼、会麻”,旁边还画了个简笔画:一根弯弯曲曲的水管,内壁粘着小黑点,水流细得像线。

“苏医生这是把指南写成生活小百科了?”评审专家张教授端着茶杯走过,镜片后的眼睛弯成了月牙。他弯腰瞥了眼纸面,指尖在“水管生锈”几个字上点了点,“哪有医学指南这么写的?肝阳上亢比作‘电器漏电’,痰湿说成‘身上裹了湿棉花’——这也太像拉家常了。”他拿起桌上的旧版指南,厚重的封面上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翻开内里全是“证候要素”“病机转化”等术语,像座密不透风的术语堡垒。

苏怀瑾把红笔搁在笔筒里,笔杆上的红景天图案被晨光照得发亮。“张教授您看这页。”她翻到“高血压调理”部分,那里用浅灰色底纹标出了段话:“天麻钩藤饮就像给血压装了减压阀,慢慢把压力降下来,不会忽高忽低;西药像安全阀,能顶住突然升高的血压,不让它飙太猛。两者配合着用,就像给家里的水管装了双重保护,既稳又安全。”旁边还贴了张示意图:左边是减压阀,右边是安全阀,中间用箭头连向“平稳的血压曲线”。

“上周社区有个大爷,总偷偷停中药,说‘西药已经降血压了,喝这苦汤子干啥’。”苏怀瑾指尖在示意图上划了划,“后来我拿这比喻跟他说,他才明白‘中药是让血压稳下来,不容易反复’。现在每天自己煮药,还说‘这减压阀得天天开着才管用’。”

张教授没再说话,端着茶杯翻起了初稿。翻到附录时,他忽然“咦”了一声——附录页印着“家庭调理小工具”,第一页是红豆袋热敷法:照片里的红豆袋是棉布做的,印着小太阳图案,旁边标着“微波炉高火加热2分钟,温度以‘贴手背不烫’为宜”,下面还画了个小箭头,指向“腰眼位置(肚脐正对后背的位置)”。“连加热时间都标了,还怕人找不准位置。”他摸着纸页上的照片,忽然笑了,“以前总说指南‘落地难’,难就难在没把‘怎么用’说明白。”

更往后翻,是穴位图。太冲穴的位置用红色圆点标着,旁边配了张真人手图:脚背上,大脚趾和二脚趾之间的凹陷处,用食指按着重叠了个小图标,旁边写着“按到酸胀就对了,每次3分钟,像给‘火气’开个小窗口”。最末页是张漫画:左边的萝卜叉着腰,右边的降压药抱着胳膊,中间画了道闪电,配文“我们是冤家——萝卜会解降压药的效力,吃药时别吃生萝卜哦”。画萝卜的笔触圆圆的,像小棠的手笔——苏怀瑾特意请她画的,说“年轻人画的漫画,大家看得进去”。

“这些细节加得好。”张教授把初稿合上,封面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病指南”字样旁,被苏怀瑾贴了片压平的薄荷叶,“以前的指南总想着‘权威’,忘了‘有用’才是根本。患者看不懂,说得再对也没用。”

三天后,初稿的征求意见反馈陆续寄了回来。最厚的一个信封来自某乡镇卫生院,信封上沾着点泥土,里面的反馈表上,医生的字迹龙飞凤舞,像带着股子兴奋劲:“比以前的指南好用10倍!上周给糖尿病李婶开方,按‘阴虚燥热用玉女煎 监测血糖’的方案,她喝了五天说‘嘴不渴了,夜里不用总起来喝水’,昨天测血糖从8.5降到7.2!以前开中药总怕和胰岛素冲突,现在心里有谱,连李婶都知道‘喝完药要测血糖’,这才是真能用上的指南!”

苏怀瑾把反馈表钉在办公桌旁的软木板上,旁边贴着患者问卷。有张问卷的“是否看懂”栏打了三个勾,旁边是位65岁阿姨的字迹,笔画有些抖,却写得认真:“终于看懂‘痰湿’是啥了——原来我总觉得累、大便黏马桶,是身上‘积水’了。照着书上的‘茯苓陈皮茶’(3片陈皮 5g茯苓,煮10分钟)喝了一周,现在大便不黏了,身上也轻省了!这茶不难喝,加了两颗枣,甜甜的。”

还有张年轻人的问卷,在“最有用的内容”栏写着:“把‘肝阳上亢’比作‘电器漏电’太形象了!我总熬夜赶项目,头一疼就知道‘漏电了’,现在会按太冲穴,还知道少喝奶茶——以前哪懂这些,总以为头疼就是没睡够。”

软木板渐渐被反馈贴满了,像片热闹的留言墙。有医生画的笑脸,有患者写的“舒服多了”,还有人把调理前后的舌照打印出来贴上,左边苔厚腻,右边苔薄白,像幅小小的对比图。

苏怀瑾看着那位阿姨写的“身上轻省了”,忽然想起刚做社区医生时,有位大爷拿着中药方问她“啥叫痰湿”,她讲了半天“津液代谢失常”,大爷还是摇头。现在这指南里的“积水”“湿棉花”,大爷肯定能懂。

“苏医生,出版社说要加印呢!”编写组的同事举着电话进来,声音里的笑意藏不住,“说基层订了好多,还有患者打电话到出版社,问什么时候能买到——说想照着上面的茶方调理。”

苏怀瑾的指尖抚过软木板上的反馈,纸页的纹路硌着指尖,却让人踏实。她忽然觉得:所谓“权威”,从不是印在封面上的“标准”二字,是能让乡镇医生敢开方、让阿姨能泡茶、让年轻人懂养生的实在。这种“被需要、被看懂”的感觉,比任何“专家认证”都让人爽快——因为她知道,这些文字真的走进了生活,真的帮到了人。

夕阳漫进来时,软木板上的反馈表被镀上了层金边。苏怀瑾拿起红笔,在初稿的“患者版”末尾补了句话:“调理就像种红景天,不用急,慢慢养,身体会给你回应。”写完觉得不够,又画了个小小的红景天图案,根茎扎得深深的,像在土里生了根。

喜欢岐黄手记请大家收藏:(ixmao)岐黄手记笔趣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