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游戏 > 岐黄手记 > 第443章 陆则衍的“西医指标对应表”·中西医的桥梁

晨光透过实验室的百叶窗,在桌面上投下细窄的光影,像给摊开的表格镶了圈银边。陆则衍把最后一页表格叠在最上面时,指尖沾了点打印墨,在纸角留下个浅灰的印子——他总习惯把表格按页序理得整整齐齐,连边角都要对齐,像在摆弄精密的实验仪器。

“你看看这个。”他把表格推向苏怀瑾,晨光刚好落在标题上——“中医证型与西医指标对应参考表”,字迹是他惯有的工整,横平竖直,像用尺子量过。第一行“痰湿体质”下面,列着密密麻麻的指标:“甘油三酯≥1.7mmol/L”“BMI≥24”“B超示脂肪肝”,最后一项附了张小图,是社区站存档的舌照:舌体胖大,苔白腻得像刚抹过奶油,边缘的齿痕清晰可见。

苏怀瑾拿起表格时,指尖触到纸页上的压痕——是陆则衍反复翻看时留下的,在“参考”两个字旁边尤其深。“‘参考’这两个字加得好。”她指着表格下方的小字注释,“以前总有人想把中医证型和西医指标画等号,忘了人不是机器,哪能按指标生搬硬套。”

陆则衍正往保温杯里倒热水,闻言回头笑了笑:“上次见社区医生把甘油三酯高的都归成痰湿,结果有个大爷明明是阴虚——口干得厉害,就是爱吃肥肉才血脂高。”他把保温杯放在桌角,水汽漫上来,在表格边缘洇出淡淡的湿痕,“所以特意加了‘需结合身体沉重、大便黏腻’这些症状,还在表尾标了加粗的注。”

苏怀瑾顺着他的目光看向表尾,“所有对应需结合临床症状,不可机械套用”这行字被描了两遍,墨色比别的字深些,像在反复强调。她忽然想起上周接诊的程序员小张,从桌肚里翻出病例本:“你看这个例子。”

病例里的小张身高180cm,体重60kg,BMI才18.5,算不上胖。但舌照里的苔厚得像刷了层芝麻酱,脉诊写着“濡缓”。“他每天坐10小时,喝两杯珍珠奶茶,说‘大便总粘马桶,身上像裹了层湿棉花’。”苏怀瑾拿起笔,在“痰湿体质”旁空白处写:“例外情况:瘦人可见痰湿(长期久坐、嗜甜饮者)”,写完画了个小小的奶茶杯,杯沿还画了圈奶泡,“甘油三酯2.1mmol/L,指标对得上,但光看BMI肯定漏了。”

陆则衍凑过来看,指尖在“BMI≥24”那行顿了顿:“确实,以前总觉得痰湿是‘胖人专利’,现在才知道,体质和生活习惯比体型更准。”他拿起笔,在苏怀瑾写的例外情况旁补了句,“此类患者多伴‘腹型肥胖’(腰围≥90cm)”,“小张的腰围是92cm,这个细节加上,基层医生更能认。”

两人对着表格逐行核对,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像在编织一张细密的网。翻到“瘀血阻络”那页,陆则衍标着“血小板黏附率升高、全血黏度增加”,苏怀瑾却想起社区的李阿姨——上周摔了一跤,膝盖青了块紫斑,说“碰一下就疼得钻心”,但抽血检查全正常。“得加个例外。”她提笔写道,“外伤后局部瘀血可无全身指标异常,需看‘局部青紫、刺痛固定’”,写完在旁边画了个膝盖的简笔画,上面点了几个紫点。

“气虚”那栏,陆则衍写着“血红蛋白偏低、血清白蛋白偏低”。苏怀瑾刚要说话,陆则衍先笑了:“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上次那个马拉松运动员,血红蛋白160g/L(远超正常),却总说‘跑完步累得不想说话,脉摸起来虚虚的’。”他在表格旁补:“运动员可能因过度耗气见气虚,需结合‘易疲劳、脉虚’”,“这种情况光看血项,肯定以为他气血足。”

苏怀瑾看着他补的字,忽然想起陆则衍总翻她的《岐黄手记》,里面记着各种“不符合指标的体质”,页边还贴着他画的小图标。她翻到“阴虚”那页,陆则衍标着“空腹血糖偏高、尿比重升高”,旁边却留了块空白。“是等着我补甲亢的例子?”她拿起笔,画了个甲状腺的简笔画,像只展翅的蝴蝶,“上次那个甲亢患者,怕热、口干、盗汗,典型的阴虚,血糖却5.1mmol/L,一点不高。”

“对,就是等这个。”陆则衍接过笔,在简笔画旁写:“甲状腺功能亢进也可致阴虚,需结合‘怕热、手抖、心率快’”,“指标是路标,但路不止一条,得把岔路也标出来。”

指南编写组的刘医生路过,瞥见桌上的表格,忽然笑出声:“你们俩这表格,比教科书还贴心——陆医生负责把‘中医证型’和‘西医指标’连上桥,苏医生负责在桥边立‘注意绕行’的牌子。”他拿起表格翻了两页,指尖在奶茶杯小图标上点了点,“这细节加得好,基层医生一看就懂,知道不能光看指标。”

陆则衍把补充完的表格收起来,晨光已经漫过整个桌面,把两人的影子投在墙上,像幅重叠的画。苏怀瑾看着桌角的保温杯,水汽还在慢慢往上冒,忽然觉得这表格就像这杯温水——陆则衍的指标是“水温”,保证基础的“温度”;她的例外情况是“杯沿的防烫设计”,照顾到不同人的“耐受度”。

“这样基层医生用起来,既心里有底(知道指标对应),又不会死板(记得看症状)。”陆则衍把表格放进文件夹,封面上写着“第二十三版”,边角已经磨得起毛,“下周给编写组看看,应该能帮上忙。”

苏怀瑾看着文件夹上的“23”,想起第一版表格里,陆则衍只列了指标,没留任何空白。是这三个月里,社区站的病例、患者的反馈、两人的讨论,一点点把表格填得有了“人味儿”——就像红景天的种植技术,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是在实践里磨出来的。

窗外的阳光越升越高,照在表格上的小图标上,奶茶杯、膝盖、甲状腺都泛着浅黄的光。苏怀瑾忽然明白:中西医的桥梁,从来不是单向的“翻译”,是双向的“理解”——既懂指标的意义,也懂人的复杂,这样才能真正帮到看病的医生,和等着被治好的患者。

喜欢岐黄手记请大家收藏:(ixmao)岐黄手记笔趣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