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游戏 > 岐黄手记 > 第428章 “中医数字博物馆”·药材的3D展示

赵小胖的女儿小团子趴在药柜前的长桌上,平板屏幕的光映得她鼻尖发亮。她的小胖手指在屏幕上戳来戳去,屏幕里的当归模型正慢慢“生长”——细小的胚根刚破土时像条白生生的小虫,长出的羽状复叶展开时像撑开把绿羽毛扇,到根茎膨大成药时,归头圆滚滚的,归身直挺挺的,归尾带着几根须根,像小姑娘扎的小辫子。

“爸爸你看!”小团子突然举着平板跳起来,马尾辫扫过药斗上的铜环,叮当作响,“当归的根会分叉!就像我们小区那棵长歪的小树苗!”她把模型放大,归头断面的油点看得清清楚楚,像撒了几粒芝麻,“林阿姨说这是好当归,油点多才管用。”

赵小胖凑过去时,正好看见林晚秋举着麦克风走进来。她今天穿了件浅绿衬衫,袖口卷到小臂,手里捏着片晒干的当归叶——是从自己的认药笔记里揭下来的标本,叶片边角磨得卷了边,叶脉上还留着她当年用红笔标的小三角:“羽状复叶,边缘有锯齿”。

“该录陈艾叶和新艾叶的讲解了。”林晚秋把标本放在平板旁,点开3D模型。屏幕里的陈艾叶背面绒毛稀稀拉拉的,颜色像晒黄的旧信纸;新艾叶的绒毛密得像层白霜,摸着扎手的质感都被模型做了出来。她对着麦克风开口,声音清透得像刚滤过的泉水:“大家看绒毛——陈艾叶的绒毛会掉,就像爷爷的头发会变少;新艾叶的绒毛多,像小朋友的胎毛,软乎乎的。”

她边说边用虚拟手拨开叶片,绒毛的密度在屏幕上看得明明白白。录到一半,她忽然停了,指着模型里艾叶的叶脉:“这里得加句——叶脉清晰的才好,就像人精神好时眼睛亮。”赵小胖在旁边举着摄像机笑:“你这讲解比教科书还生动。”林晚秋指尖捻了捻标本叶的绒毛,眼里亮闪闪的:“得让大家看得真、记得住才行。”

上线头一周,后台的访问数据就像雨后的春笋,噌噌往上冒。杭州某小学的科学课上,李老师把平板连在投影仪上,屏幕里的山药模型正“剖”开地下块茎——原本藏在土里的部分白白胖胖的,上面还带着须根。

“原来我们吃的山药,埋在地下的块茎才是药!”后排的男生突然举手,手里还捏着块没吃完的蒸山药,“我奶奶总说‘山药补脾胃’,现在知道它长什么样了!”女生们则围着薄荷模型讨论:“你看叶片上的小疙瘩!林阿姨说这是腺鳞,捏破就有香味——难怪我妈煮薄荷水时总说‘别煮太久,香味会跑’。”

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放学回家后画了幅“当归生长日记”。纸面上,从种子到成药画了六格,每格都标着天数:“第30天,长出3片小叶子”“第180天,归头开始长油点”“第365天,能采啦”。画的边角还歪歪扭扭写着:“林阿姨说,好当归要长得直,就像做人要正直。”这幅画后来被贴在学校宣传栏里,旁边围了好多同学看。

后台收到条特殊留言,来自植物学教授周明远。他附了张自己实验室的当归标本照片,和小程序里的3D模型做了对比:“细节还原度90%以上——羽状复叶的锯齿数、归头油点的分布,甚至侧根的生长角度都对。更难得的是把‘药用价值’融进去了:讲当归时说‘归头补血、归尾活血’,讲薄荷时提‘腺鳞里的薄荷脑能清凉’,这才是活的科普。”他还留了条建议:“能不能加药材炮制?比如酒蒸当归——黄酒怎么浸润,蒸汽怎么熏蒸,断面怎么从白变棕,这是老手艺,得让年轻人看见。”

林晚秋看到留言时,正翻自己的认药笔记。本子里夹满了晒干的标本:当归叶、薄荷叶、艾叶……每片下面都写着日期和辨认要点。有页记着“归头油点”,旁边画了个放大镜,写着“看了一下午,终于看清油点像小米粒”——那是她刚入行时,为了认准当归,趴在药柜前看了一下午,眼睛都看花了。

“以前认药,得翻书、摸实物,还怕把标本碰坏了。”她把笔记递给苏怀瑾,指尖划过当归叶标本的卷边,“你看这叶子,都磨成这样了。现在孩子们对着3D模型,能转、能放大、能看生长过程,连‘当归分叉’这种小细节都能发现,多好。”

苏怀瑾翻到“薄荷”那页,林晚秋在旁边画了片带腺鳞的叶子,标着“捏破有香”。她抬头时,看见屏幕里的当归模型还在慢慢旋转,归头的油点在光下闪着淡淡的光。“祖父以前说‘认药先认根’,”苏怀瑾的指尖轻轻点在屏幕上,“根是植物的本,也是中医的本。不管是晒干的标本(能摸能闻),还是3D模型(能看能转),只要能让人看清‘根’的样子——它怎么长,长什么样,哪里能入药——传承就有了根。”

她想起药柜最上层的旧标本盒,里面是祖父年轻时收的当归,归身的纹路还清晰可见。现在,这株当归以另一种形式“活”了过来,在屏幕里生长、舒展,被小团子这样的孩子看见、记住。

傍晚关店时,小团子还在看艾叶模型。她突然指着屏幕说:“林阿姨,陈艾叶的颜色像奶奶泡的陈皮!”林晚秋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对呀,老药材都有自己的颜色和味道,就像老人有自己的故事——能被你们看见,它们就不算老。”

平板屏幕暗下去前,最后定格的是当归的根系。那些深埋在土里的根须,像无数双看不见的手,稳稳地抓着泥土。苏怀瑾看着那画面忽然明白:不管是标本、3D模型,还是口口相传的辨认口诀,都是让“根”被看见的方式。只要根扎得稳,传承就不会断,就像树长得再高,根在,就不会倒。

喜欢岐黄手记请大家收藏:(ixmao)岐黄手记笔趣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