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游戏 > 岐黄手记 > 第403章 首次跟诊·小棠的“漏诊”与成长

仁济堂的诊室里总飘着淡淡的药香,今天是陈皮混着甘草的味——苏怀瑾一早泡了理气的茶,说夏天人容易闷,这茶能顺顺气。小棠坐在靠墙的小凳上,手里攥着本《伤寒论》,纸页被指腹磨得发毛,边角卷成了波浪。这是她第一次正式跟诊,手心的汗把书脊都洇出了浅痕。

“下一位。”苏怀瑾的声音刚落,诊室门就被推开。进来的是个穿浅蓝色工装的女人,一手按着胸口,一手捏着纸巾,说话时带着咳嗽:“苏医生,我咳了三天了,总觉得嗓子里有东西,咳不干净。”

小棠立刻站起身,踮着脚凑过去。女人刚张开嘴,她就看清了舌苔——薄薄一层白苔,像蒙了层霜,和《伤寒论》里“风寒表证”的描述一模一样。她心里一喜,刚要开口说“这是风寒感冒”,胳膊突然被轻轻碰了一下。

是苏怀瑾用指尖碰了碰她的手肘,眼神示意她别急。

“痰是什么颜色?”苏怀瑾没看舌苔,先问,“是稀的还是稠的?鼻子流的是清涕,还是黄涕?”

“痰是白的,稀得像水,”女人咳了两声,把纸巾展开给她看,“鼻涕也是清的,老往下淌。对了,我办公室空调开得足,一吹就咳得更厉害,胸口发紧,像被人攥着。”

小棠的脸悄悄热了。她刚才只盯着舌苔,压根没问痰和鼻涕——这些在书本上被归为“次要症状”的细节,苏怀瑾却看得这么重。

送走患者,苏怀瑾没立刻叫下一位,而是拉着小棠走到诊室角落的药柜旁。药柜第三层摆着个青瓷碗,里面盛着清水,她蘸了点水,在柜门上画了两个舌头的形状:左边的舌面润润的,白苔薄得透光;右边的舌面干干的,苔色偏黄,边缘还带着点裂纹。

“你看这两个。”她指着左边的“舌头”,“这是风寒——苔薄白,舌面润,像刚下过雨的石板,还带着水汽。但光有这个不够,得看痰和鼻涕:风寒的痰是白稀的,鼻涕是清的,就像你刚才听到的那样。”

她又指右边的:“这是风热初期——有时候刚感冒半天,苔还没来得及变黄,看着也是白的,但舌面干,像被太阳晒过的土。这时候要是只看舌苔,没问痰涕,就会把风热当成风寒,开了麻黄汤,那不是帮人,是添火。”

小棠盯着柜门上的水痕,手指无意识地抠着《伤寒论》的书角。她想起刚才的患者说“吹空调加重”,这分明是寒邪束表的特征,可自己居然没把这细节和舌苔联系起来,只盯着“薄白苔”就下了结论。

“《伤寒论》里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苏怀瑾翻开小棠手里的书,指着“必恶寒”三个字,“‘必’字很重要——风寒一定有怕冷、清涕这些伴症,就像拼图,舌苔是一块,痰涕是另一块,少了哪块都拼不出完整的图。”

她从手机里翻出两张照片,递到小棠眼前。左边是今早患者的舌象,苔薄白,舌面能看到细密的津液;右边是上周一个风热患者的舌象,苔也是白的,但舌面干得发皱,像晒蔫的菜叶。“差的不是苔色,是‘润’和‘干’——这是老大夫摸出来的经验,书本上没写得这么细,得自己在问诊里慢慢攒。”

小棠的脸从耳根红到了脖子,像被诊室的暖炉烤过。她没说话,只是把那两张舌象照片存进手机,设成了屏保。

那天晚上,仁济堂的药坊亮到后半夜。小棠搬了张竹凳坐在铜药碾旁,面前铺着宣纸,手里捏着支狼毫笔。她要抄《伤寒论》里“太阳病”的条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第一遍写时,笔尖发飘,“恶风”两个字都写歪了——心里慌,总想着白天的漏诊,怕自己不是学医的料。写第五遍时,她想起苏怀瑾说的“必恶寒”,笔尖顿了顿,在“恶风”旁边加了个小注:“需问清涕/白痰”。

写到第十遍,药坊里的当归香漫过来,混着墨香,心里慢慢静了。她想起碾当归时的手感——急了碾不匀,轻了碾不透,问诊不也是这样?少个细节,就像碾药少了几圈,药效出不来,还可能出错。

第二十遍抄完时,天快亮了。宣纸叠得整整齐齐,字迹从最初的潦草到后来的沉稳,最后一行尤其工整。她在末尾写了段话,笔锋很实:“医道如碾药,急了就粗(漏了痰涕),漏了就错(辨错证型),得一步一步来,把每个细节都问到、记牢。”

第二天一早,小棠把抄好的纸捧给苏怀瑾。纸页边缘还带着墨的潮气,苏怀瑾翻到最后一页,看到那段话时,指尖在“一步一步来”几个字上停了停。她没多说什么,只是拿起红笔,在末尾画了个小小的对勾——像颗稳稳的星,落在纸页右下角。

“你祖父以前常说,”苏怀瑾把纸还给她,声音里带着暖意,“好大夫不是不犯错,是犯了错能把教训刻进心里,下次不再犯。你看这字迹,从慌到稳,就像你现在的心思——这就对了。”

小棠把抄纸折好,放进《伤寒论》的封皮里。她忽然懂了,跟诊不只是学怎么看病,是学怎么把“书本上的理”变成“手里的活”——就像碾当归要数着圈数找药香,问诊要盯着细节辨寒热,急不得,也漏不得。

诊室的阳光移到了药柜上,照亮了小棠新换的屏保——两张舌象照片并排躺着,下面用小字标着:“润者为寒,干者为热,勿忘痰涕”。这或许就是成长的样子:把漏过的细节补回来,把慌过的心绪稳下来,慢慢长出能担事的底气。

喜欢岐黄手记请大家收藏:(ixmao)岐黄手记笔趣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