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游戏 > 岐黄手记 > 第389章 行业标准的参与·制定远程诊疗规范

仁济堂的诊室刚下过一场药香——药工刚把晒好的陈皮收进陶罐,空气里还飘着橙皮的甜香。苏怀瑾趴在案头改“远程诊疗流程细则”,红笔在“线上仅提供调理建议,不开治疗性处方”下面画了第三道波浪线。案头的《脉经》翻开着,“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八个字被晨光描得发亮。

快递员敲门时,她正用铅笔标注“重症需提示急诊”的具体症状:高热>39℃、剧烈腹痛、中风前兆(突然头晕 手脚发麻)。信封是烫金的,边角印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字样,拆开时,信纸的沉香混着药香漫开来:“邀请苏怀瑾同志作为基层中医代表,参与《中医远程诊疗规范》制定研讨会。”

研讨会在省卫健委的会议室举行。长条桌铺着深绿桌布,像块没染过的艾草田。在座的有中医界的老专家——头发花白的张老曾主编《中医诊断学》,指尖还沾着常年翻书的薄茧;有管理部门的领导,笔记本上已经列了半页待议问题。苏怀瑾的座位在中间,面前摆着准备好的PPT,首页是仁济堂的远程诊疗流程图,红箭头标着“线上预诊(舌苔 症状)→线下确诊(脉诊 药方)”,像条清晰的小路。

“远程诊疗的核心争议,其实是‘怎么既方便患者,又不丢中医的根’。”主持人话音刚落,张老就开了口,声音像陈年的药杵,沉而有力,“现在有些馆为了抢流量,远程就开附子、乌头,连脉都不摸——这哪是治病?是玩命。”

苏怀瑾按下PPT切换键,屏幕上跳出“三不原则”四个加粗字。她抬眼时,目光先扫过在座的人,最后落在张老身上——这位老专家的《中医诊断学》里,“脉诊为辨证之核心”的批注,曾是她刚入行时反复揣摩的重点。

“第一,不远程脉诊。”她的声音清透,像刚滤过的汤药,“《脉经》说‘脉以决死生’,脉象的浮沉迟数、虚实强弱,得指尖亲触才能察。上次有个患者线上说‘怕冷’,舌苔也白腻,看着像寒湿,但线下一摸脉,脉沉细却有力——是‘真热假寒’,要是远程开了温药,后果不堪设想。脉诊必须面诊,这是底线。”

她翻开随身带的脉诊记录册,厚厚的一摞,每一页都记着“线上预诊判断 线下脉诊修正”:“这半年8000多例线上预诊,最终药方都得结合脉诊调整——比如线上判‘痰湿’,线下摸脉‘沉缓而滑’,就知道痰湿偏重,得加白术;脉‘浮缓’,就是痰湿夹风,得加防风。这些细微差别,远程摸不到。”

“第二,不远程开剧毒药。”PPT切换到药材图,附子、乌头的断面特写清晰可见,“这类药有剧毒,剂量差1克就可能出事。去年有个案例,远程给‘阳虚’患者开附子15g,没问他有胃溃疡,结果服药后胃出血。必须面诊看体质、问病史,才能定剂量,还得盯着煎药(附子需先煎1小时),远程做不到。”

“第三,重症必须面诊。”屏幕上跳出三个红框,每个框里都有案例:“有患者线上说‘腹痛’,拍舌苔是白腻,看着像寒凝,但没说‘疼得直不起腰’——这是急腹症,远程让喝生姜汤,会耽误手术;还有人说‘头晕’,没提‘说话嘴歪’,这是中风前兆,必须立刻去急诊。”

话音刚落,张老皱着眉开口了,指节在桌布上轻轻敲着:“小苏,你这标准太严了。我去过云南山区,有些患者到县城医馆都要走两小时山路,远程能给点调理建议都好,按你这规矩,他们连‘少吃冰饮’的提醒都难拿到——这不是把人往外推?”

会议室静了静,空调的风带着纸页翻动的轻响。苏怀瑾从包里掏出本《伤寒论》,翻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那页,投影立刻把原文投在墙上。“张老,您看这句。”她指尖点着“脉证”二字,“中医辨证得‘脉’和‘证’都全。远程只能拿到‘证’(症状、舌苔),缺了‘脉’,就像看画只看半幅,容易误判。”

她顿了顿,翻出另一份PPT,是仁济堂和偏远地区中医馆的合作名单:“我们不是不管。可以‘线上预诊 就近推荐面诊’——比如丽江的患者线上填症状,我们初步判断‘可能脾虚’,推荐他去丽江正规中医馆,把舌苔照、症状表同步过去,他到馆直接找医生摸脉,既少跑路,又不丢脉诊。上个月有个香格里拉的患者,这么操作下来,比他之前花一天到杭州面诊,省了三天时间。”

“规范不是限制,是保护。”她抬眼看向众人,目光里带着祖父教她切脉时的认真,“保护患者不被误治,也保护中医——别让‘远程乱开方’坏了名声。就像种当归,得松针遮阴才长得好,规矩就是中医的‘松针’,看着是约束,其实是护着它长。”

张老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指尖在《中医诊断学》的封面上蹭了蹭——那是他自己写的“医道贵谨”四个小字。“你说得对。”他对主持人点了点头,“这‘三不原则’,得写进规范里。”

散会时,夕阳正把会议室的窗棂映成金红色。苏怀瑾抱着定稿的《中医远程诊疗规范》,封面上的“三不原则”旁,特意加了行小字:“远程预诊需注明‘仅供参考,以面诊为准’。她指尖划过“不远程脉诊”几个字,忽然想起祖父临终前的话:“医馆的招牌,不是靠开多少方,是靠少出多少错。”

走出卫健委大楼时,晚风带着桂花香飘过来。她给陆则衍发消息:“刚看到规范里有我们仁济堂的案例——那个帕金森患者的舌体颤动,被写进‘AI局限性’的说明里了。”

陆则衍很快回了张照片:他在仁济堂的档案室,正把仁济堂的远程诊疗记录整理成档案,阳光落在档案袋上,“基层中医实践案例”几个字亮得很。

苏怀瑾握着手机笑了。她知道,这些规矩像河坊街的青石板,看着是约束脚步,其实是让人走得更稳——中医的传承,从来不是凭着胆子往前闯,是带着敬畏守着底线,一步一步把路踩实。就像祖父传的铜药碾,碾药时得匀着劲,急不得,也松不得,这样碾出的药粉,才细,才匀,才真能治病。

她抬头时,月亮已经爬上树梢,像枚刚磨亮的银针,正照着她往前走的路。

喜欢岐黄手记请大家收藏:(ixmao)岐黄手记笔趣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