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游戏 > 岐黄手记 > 第371章 收徒公告·3年认药的门槛

岐黄手记 第371章 收徒公告·3年认药的门槛

作者:短耳的兔子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8-04 09:06:02

晨光漫进仁济堂时,先落在祖父的铜药碾上。青灰色的石质底座沾着点昨夜的露水,碾槽里的刻痕“守正创新”被阳光描得发亮,连残留的当归细粉都成了金褐色。苏怀瑾握着毛笔,在宣纸上写下收徒公告的最后一句:“学医先学认药,认药先认心——心不诚,认不准药;认不准药,开不出好方。”

笔锋顿住时,墨汁在纸上晕开个小小的圆点,像颗饱满的药籽。她把公告平铺在晾纸架上,看着宣纸上的字迹——没有华丽辞藻,只说清了核心规矩:“先学认药3年,能准确辨别300种药材真伪、炮制火候(如酒蒸当归的软硬、炙甘草的蜜色),方可学开方。”

陆则衍端着刚熬好的陈皮茯苓茶走进来,指尖碰了碰纸面:“这门槛够高的。现在医学院学方剂都不用认这么多药,直接记药名剂量就行。”

苏怀瑾接过茶杯,热气漫过鼻尖时,想起祖父带她认药的第一个春天。那时她才八岁,蹲在当归田里,祖父让她摸归头的油点:“记住这手感,像摸着浸了油的棉絮,假当归摸起来是干硬的。”现在想来,那些摸过的油点、闻过的药香,比书本上的文字更扎实。

“开方就像盖房子,药材是砖瓦。”她望着窗外的药圃,薄荷刚冒出新叶,嫩绿里带着点紫,“砖瓦要是掺了沙土、混了次品,房子再好看也经不住雨。3年认药,不是刁难,是让他们先学会辨‘真’——真药材、真功夫,才有真疗效。”

公告在仁济堂官网发布时,赵小胖特意加了张苏怀瑾在药圃认药的照片:她蹲在黄芪地里,指尖捏着根刚挖出的黄芪,正对着阳光看断面的“菊花心”,白大褂的下摆沾着点泥土。配文写着“瑾姐说:认药没有捷径,得亲手摸、亲口尝、亲眼辨”。

苏怀瑾本以为这样“反潮流”的要求会让报名者寥寥——毕竟现在年轻人总想着“快速出师”,谁愿意花3年只埋头认药?没想到第三天一早,负责后台的药工就跑来敲诊室的门,手里的平板快握不住:“苏医生,报名的有500多人了!好多年轻人在备注里写了认药笔记!”

她点开后台,报名表像翻不完的书页。“年龄”一栏里,“22岁”“24岁”占了大半,甚至有几个00后。有个叫小棠的女孩,备注写得密密麻麻:“跟着瑾姐的vlog认了半年药,家里阳台种了薄荷、紫苏、金银花,能分清薄荷的清凉味和紫苏的辛香!上周去药材市场,认出了硫磺熏的银耳(太白,没自然褶皱),老板都夸我厉害!求给个机会,我能坚持3年!”

另一个医学生的备注更实在:“能背《本草纲目》前100味药的性味归经,但上次在药房把土三七当成了三七,被带教老师骂了。才知道光背没用,得学会辨真假。想跟着苏医生扎实学认药,再也不想犯这种错。”

祖父戴着老花镜,坐在竹椅上翻打印出来的报名表,手指在“00后”“95后”的字样上反复摩挲,嘴角的皱纹里都盛着笑意:“你看,不是年轻人不想学,是以前没人教他们怎么扎实学。他们怕的不是难,是学不到真东西。”

他忽然起身,走进里屋,从樟木箱底层翻出个蓝布包。解开时,露出本泛黄的线装笔记本,封皮写着“认药杂记”,字迹是祖父年轻时的——比现在有力,却同样工整。翻开第一页,是幅用毛笔绘的当归图:归头、归身、归尾分得清清楚楚,旁边注着“归头断面油点密,归尾疏,归身居中——民国三十八年,随师父采于岷县”。

再往后翻,黄芪的皮孔画成小小的横线,旁边标“道地黄芪皮孔横向排列,非道地者杂乱”;天麻的“鹦哥嘴”被圈出来,注“圆钝如鹦嘴,人工雕刻者尖硬”。每幅图旁都有日期,从“民国三十八年”到“一九五六年”,跨度八年。

“把这个给他们当范本。”祖父把笔记本递给苏怀瑾,指腹划过纸页上的药痕,“认药不是死记名字,是记‘个性’。就像认人,不能只记高矮胖瘦,要记眉眼神态、说话语气——药材也一样,硫磺枸杞的‘假鲜亮’和真品的‘暗红润’,陈艾叶的‘陈香’和新艾叶的‘生辛’,都是个性,得记在心里。”

苏怀瑾在公告后补了段“认药心法”,把祖父的话融了进去:“认药要‘四验’:眼观(硫磺枸杞表面过白无褶皱,真品暗红带自然果霜);鼻闻(陈艾叶醇厚带焦香,新艾叶刺鼻味重);手摸(天麻鹦哥嘴圆钝,伪品尖硬);口尝(正品枸杞微甜,硫磺枸杞涩)。这些是书本教不会的,要亲手摸、亲口尝,把药材的‘脾气’刻进骨子里。”

赵小胖把公告做成海报,照片用的是苏怀瑾在当归田的侧影——她指尖捏着归头,侧脸专注,阳光落在她发梢。文案写:“瑾姐说:能认出300种药材,知道哪片当归能补血、哪颗枸杞没被硫磺熏过,才有资格谈开方。”

海报发出去两小时,评论区就炸了。有个叫“药圃小记”的账号晒出标本盒:里面整齐码着20种药材,标签写着“第1个月打卡:枸杞(真)、枸杞(硫磺)、艾叶(陈)、艾叶(新)”,配文“等我!这3年我一定泡在药圃里,把每个药材的‘脾气’都摸透!”

小棠也在下面留言,附了张自家阳台的照片:薄荷和紫苏种在陶盆里,旁边摆着个小本子,隐约能看到“5月12日:薄荷摘尖后长得更旺,气味更浓”。她写:“从今天起,每天认一种药,记在本子上。3年后,希望能对瑾姐说‘我认够300种了’。”

苏怀瑾看着这些留言,忽然想起祖父说的“传承不是接过高粱,是让种子落地生根”。现在,这些报名表、标本盒、阳台药盆,就是落在土里的种子。而那3年认药的门槛,不是围墙,是给种子培的土——让它们扎得深些,再深些,将来才能长成能遮风挡雨的树。

晨光移过铜药碾时,苏怀瑾拿起祖父的认药笔记,轻轻拂去页角的灰尘。笔记本里夹着片干枯的当归叶,是几十年前采的,叶脉还清晰可见。她忽然想,等新徒弟入门,要把这片叶子传给他们——告诉他们,认药的本事,就是这样一片叶、一颗药、一页笔记,代代传下来的。

喜欢岐黄手记请大家收藏:(ixmao)岐黄手记笔趣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