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游戏 > 岐黄手记 > 第360章 出版的爆点·省级医学奖提名

岐黄手记 第360章 出版的爆点·省级医学奖提名

作者:短耳的兔子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8-04 09:06:02

聚光灯落在颁奖台中央的水晶奖杯上时,苏怀瑾的指尖先触到了冰凉的底座。奖杯不算大,却沉甸甸的,折射的光斑在她白大褂的袖口跳动,像把细碎的星光拢在了一起。台下的掌声还没停,主持人刚念完颁奖词的尾音:“……这是浙江省医学科技奖(科普类)设立以来,首次将荣誉授予中医着作。它证明:传统医学的现代传播,从来不只是文化传承,更是能解决临床问题的科学实践。”

苏怀瑾握着奖杯的手指微微收紧,目光下意识地扫向台下第一排。陆则衍举着相机的手顿了顿,镜头后的眼睛亮得像含了光——他今天特意穿了件浅灰色西装,和平时在实验室穿白大褂的样子不同,却依旧带着沉稳的认真。他身边的座位空出一小片,放着本《岐黄手记》,祖父题的“守正创新”在会场的灯光下格外清晰,书页正好摊在“老顾的病例”那页,夹着的便签露出半行字:“第12次随访:可自主进食半流质”。

祖父坐在陆则衍旁边,手里捏着样书的边角,指腹反复摩挲着封面。老人今天换了件新做的深蓝色唐装,领口别着个小小的“苏氏仁济”银质徽章。他察觉到苏怀瑾的目光,朝她点了点头,皱纹里盛着的骄傲,比聚光灯还暖。

“苏医生,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此刻的心情吗?”主持人把话筒递过来,金属网罩上还带着余温。苏怀瑾深吸了口气,声音比预想中更平静,像在诊室里给患者解释调理方案时那样,清晰又恳切:“很多人问过我,写《岐黄手记》最难的是什么?”

她顿了顿,目光掠过台下那些熟悉的面孔——有出版社的编辑(袖口还别着取稿时戴的钢笔),有《医学前沿》的记者(笔记本上还夹着采访时的合影),甚至有从仁济堂赶来的老王(手里攥着刚买的新茶包)。

“不是整理50个病例时核对数据到凌晨,也不是为了‘中西医指标对应表’和陆医生争论到口干舌燥。”她笑了笑,指尖在奖杯底座轻轻划了下,“最难的是怎么让从没接触过中医的人相信:舌苔上的薄厚变化,和化验单上的甘油三酯一样重要;老祖宗传的铜药碾,和现代健康APP能站在一起;甚至让像王教授那样坚守古方的前辈愿意点头——‘哦,原来这样改,是真能治好现代人的病’。”

台下传来低低的笑声,王教授就坐在第二排,闻言朝她举了举杯(杯子里是温水),眼里的笑意早没了当年学术会上的针锋相对。

“但现在我好像找到答案了。”苏怀瑾的目光重新落回奖杯上,水晶折射的光在她眼底晃了晃,“答案不在这本书里,在老顾能自己用勺子喝粥时,他女儿发来的视频里;在老王说‘血糖稳了,能陪孙子踢毽子了’的语气里;在宝妈晒出儿子不再啃手指的照片里;甚至在纽约的家庭医生说‘山楂荷叶茶真能降甘油三酯’的评论里。”

她举起奖杯,水晶的光芒在会场里散开:“这些真实的改变告诉我们:不用刻意去说服谁。中医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老古董,它可以是茶包里的山楂荷叶,可以是穴位图上的太冲穴,可以是家常粥里的茯苓山药——是能解决问题的生活智慧,是能融入现代的健康选择。”

“所以这不是终点。”她的声音里添了点力量,像初春破冰的溪水,“是个起点——让更多人相信中医能治病,相信普通人也能学会,相信这门老手艺能在新时代传下去的起点。”

最后一个字落地时,台下的掌声突然炸开了。先是陆则衍和祖父站起来,接着是第二排的王教授,然后是整个会场——掌声像潮水一样漫开来,拍打着墙壁又反弹回来,裹着无数细碎的赞叹:“说得好!”“这才是中医该有的样子!”

苏怀瑾看着台下涌动的人影,忽然想起一年前那个深夜。她趴在书桌前改病例,陆则衍端来的当归黄芪茶凉了半杯。“会不会没人看?”她戳着稿纸上的“辨证逻辑”四个字,声音里带着点不确定,“中医的书受众太窄了。”

“不会。”陆则衍把茶重新热了热,递给她时说,“只要足够真诚,足够有用,总会有人看见。就像我们一起做的慢性病管理,从没人信到被推广,不都这样吗?”

现在想来,那些被晨光晒暖的手稿,被台灯照亮的数据表格,被铜药碾碾过的薄荷碎末,原来都在悄悄铺一条路——从仁济堂的雕花木窗,到医学院的课堂,到海外医生的诊室,再到此刻的颁奖台。

颁奖结束后,后台的走廊里还飘着淡淡的花香。陆则衍在转角等她,手里拿着那本摊开的样书,扉页上祖父的题字旁边,多了片压平的当归叶。“签个名吧。”他把钢笔递给她,笔杆还带着他的体温,“给以后的第二本、第三本打个样。”

苏怀瑾接过笔时,指尖碰到了他的指腹。她低头在“守正创新”旁边签下名字,墨色落在宣纸上,和祖父的笔锋慢慢晕在一起,像两株缠绕生长的植物,根须相连,枝叶共向阳光。

“你看,”陆则衍看着扉页上的字迹,眼里的光温柔得像晚风,“我就知道,和你一起做的事,总会被看见。”他顿了顿,补充道,“不只是被奖项看见,是被那些需要的人看见——老顾能吃饭了,小周不失眠了,连国外的患者都能喝上山楂茶了,这才是最实在的认可。”

苏怀瑾把奖杯抱在怀里,忽然觉得它的重量里,藏着的不只是荣誉。有祖父敲着拐杖说“典籍是根”的叮嘱,有陆则衍熬夜整理数据时的台灯,有读者打卡时晒出的舌象对比图,还有小宇信里那个戳破纸页的“加油”——这些都被“守正创新”串在了一起,成了“岐黄薪火”最鲜活的模样。

走廊尽头的窗户开着,晚风卷着桂花香飘进来。苏怀瑾抬头时,看见陆则衍正对着奖杯拍照,镜头里,水晶的光和她白大褂上的月光融在一起。她忽然想起书架上的铜药碾,此刻大概正被仁济堂的月光照着,等着她回去,把新的荣誉,轻轻放在它旁边。

原来最好的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往前走。是有人在身后托着根(祖父),有人在身边并肩同行(陆则衍),还有无数双眼睛在前方望着(读者、患者、孩子)——他们一起,让铜药碾里的智慧,在新时代燃得更旺,走得更远。

喜欢岐黄手记请大家收藏:(ixmao)岐黄手记笔趣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