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游戏 > 岐黄手记 > 第354章 首周售罄·医学院校的教材订单

岐黄手记 第354章 首周售罄·医学院校的教材订单

作者:短耳的兔子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8-04 09:06:02

当归的羽状复叶在苏怀瑾指尖轻轻晃动时,研学班的孩子们正围着标本台叽叽喳喳。她把归头、归身、归尾并排摆开,玻璃皿里的断面在阳光下泛着油润的光:“归头补血像给土壤施肥,归身养血像慢慢灌溉,归尾破血像松土——就像调理身体,得看需要哪样,不能乱补。”

穿蓝T恤的小宇突然举着放大镜喊:“苏老师!归头的纹路比归尾密!”他把放大镜递过来,镜片后的断面细胞像攒在一起的小珍珠——这是陆则衍教的“看断面辨品质”,说“油室多的才是好当归”。

苏怀瑾刚接过放大镜,白大褂口袋里的手机就震了。是出版社编辑的视频电话,屏幕里先晃过堆到天花板的空纸箱,然后才露出编辑红扑扑的脸:“瑾姐!首印5万册清仓了!”她把镜头转向库房角落,几个工作人员正对着空货架清点,“现在连锁书店在催加印,说有读者愿意多付20块等现货——我们紧急加印了10万册,最快三天能到,但估计还是不够。”

小宇凑过来看屏幕,突然指着角落里的《岐黄手记》样书喊:“那是我们的书!”孩子们顿时围过来,七嘴八舌问“是不是很多人买”,丫丫还摸着标本台上的当归叶笑:“肯定是因为书里有当归的故事!”

挂了电话,苏怀瑾刚把当归标本收进盒里,陆则衍就拿着个牛皮信封走进来。信封上印着“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他扬了扬信封,眼里的笑意比窗外的阳光还亮:“刚收到的,他们想把书列为‘中医临床导论’参考用书。”

他抽出信纸念:“‘案例从辨证到用药再到随访,逻辑完整如临床带教,比教材里的理论更鲜活。尤其附录的中西医对应表,能帮学生建立‘舌象-指标’的关联思维’——连教务处主任都在末尾画了个感叹号。”

话音刚落,林晚秋又拿着平板跑进来,屏幕上是**医学院的订单邮件:“他们要订3000册,备注说‘供临床医学专业选修《中医学》用,重点参考P45-58的中西医结合案例’。”她快速滑动屏幕,“南京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都发了消息,算下来已经有12所高校了!”

最让人意外的是西医院校的备注。某军医大学的订单里写:“推荐给预防医学专业,其‘体质调理-指标改善’的跟踪模式,对慢性病管理教学有借鉴意义——特别是舌苔变化与代谢指标的对应关系,可作为跨学科案例。”

“以前总有人说中医案例‘说不清、没依据’。”陆则衍把高校名单整理成表格,指尖在“12所”那个数字上停了停,“现在医学院主动用来当教材,就是最好的认可。”他忽然想起什么,转身出去,回来时手里拿着本《医学前沿》杂志,封面人物是苏怀瑾,背景是仁济堂的药圃。

这本三年前刊文《中医标准化:难以逾越的鸿沟》的杂志,这次用了整整八页专访。苏怀瑾翻到其中一段,陆则衍用红笔标了出来:“苏怀瑾没有回避‘中医如何被验证’的核心问题——她用50个病例证明:当‘舌苔白腻’对应‘甘油三酯偏高’,当‘脉象沉缓’关联‘心率偏慢’,当‘疏肝理气’能被‘自主神经稳定性提升’佐证,中医就从‘经验医学’走进了‘循证医学’的视野。”

“你看这句。”陆则衍指着“从经验到科学的跨越”,眼里带着点揶揄的笑意,“去年学术会上,张教授还拍着桌子说‘中医搞不出标准化,病例都是零散记录’——现在他主编的《临床思维训练》杂志,主动约我们写‘中西医指标对应’的专栏了。”

苏怀瑾翻到杂志中间的插图,是老王的血糖曲线:横轴是干预天数,纵轴是血糖值,蓝线从“6.8mmol/L”缓缓降到“5.4mmol/L”,旁边用红笔标着“同期舌苔白腻度降低”,还附了张舌象对比图。她忽然想起整理这组数据的那个深夜,陆则衍对着电脑屏幕揉太阳穴,说“要把茶包服用时间和血糖波动的相关性标出来,这样才够严谨”——他当时熬了三个晚上,连“晨起空腹”和“餐后两小时”的数值都分了组。

“还记得首印那天,你在扉页写的话吗?”苏怀瑾抬头问。陆则衍当然记得——他在她的样书上写“愿这些文字,能让更多人相信‘传统’与‘现代’可以同行,甚至并肩”。现在再看这句话,纸页边缘已经被翻得起了毛边,却像刚写上去时那样有力量。

这时赵小胖举着相机闯进来,镜头对着墙上的高校订单汇总表:“刚直播说加印10万册,网友说要囤货当传家宝!还有家长问能不能团购,说想给孩子当‘健康启蒙书’——对了,省卫健委刚联系我们,说要把书纳入基层医生培训教材,下周就来谈合作!”

孩子们还在标本台前研究当归,小宇用马克笔在笔记本上画归头归尾,旁边写“书里说归头补血——给奶奶泡水喝”。苏怀瑾看着那歪歪扭扭的字迹,突然觉得这10万册销量、12所高校的订单,都不如这行字实在——真正的认可,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是有人愿意照着书里的法子,给奶奶泡一杯当归水,给孩子煮一碗清心茶。

陆则衍轻轻碰了碰她的胳膊,顺着她的目光看向孩子们:“你看,我们做到了。”做到了让铜药碾里的智慧,通过纸页走进课堂,走进诊室,走进寻常人家的厨房。

窗外的薄荷被风吹得轻晃,药香漫进屋里。苏怀瑾把《医学前沿》杂志放进书架,正好压在高校订单的复印件上。书架顶层的铜药碾反射着阳光,在杂志封面投下细碎的光斑——像三百年的传承,终于在新时代,照出了清晰的模样。

喜欢岐黄手记请大家收藏:(ixmao)岐黄手记笔趣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