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微凉,昼夜温差逐渐拉开,不少朋友开始感觉到一种说不清的疲惫:早晨起床格外困难,明明睡眠时间不短,却仍感精力不足;稍微活动一下就觉得气短乏力,甚至有些心悸;明明天气转凉,却还是容易手脚冰凉,甚至出点虚汗;脸色也似乎不如夏天红润,显得有些苍白或萎黄。
如果你也正被这样的“秋乏”所困扰,这可能是身体在向你发出“气血告急”的信号!
中医认为,秋季燥气当令,最易耗伤人体津液。而“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相互依存,共同维系着生命活动。当秋燥伤津耗气,或者人体本身气血不足时,就会出现上述种种不适。这时,合理进补,尤其是注重“气血双补”,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众多滋养气血的食材药材中,党参与黄芪的配伍,堪称秋季养生的“黄金搭档”。这两味药食同源之品,一个擅长补气生津,一个功专补气固表,协同增效,能温和而有力地帮助我们充盈气血,提升正气,从容应对季节转换带来的挑战。
一、 识得黄金搭档:党参黄芪,补气界的“珠联璧合”
1. 党参:温和补气,滋养津液的“谦谦君子”
性味归经:性平,味甘。归脾、肺经。
核心功效:
补中益气: 党参的核心作用在于补益脾胃之气。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之气充足,才能有效运化食物,生成充足的气血滋养全身。秋季脾胃易受凉燥影响,党参的补益作用尤为适宜。
健脾益肺:不仅能补脾气,还能益肺气。肺主气,司呼吸,秋季燥邪最易伤肺。党参补益肺气,有助于改善气短、懒言、易感冒等肺气不足症状。
生津养血: 这是党参区别于黄芪的一个显着特点。它性质平和,补气的同时不易燥热上火,更能滋养津液,促进生血。对于秋季常见的口干舌燥、气血两虚引起的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等症状,党参能提供更全面的滋养。
适用人群: 体质偏弱、容易疲劳、食欲不振、消化功能欠佳、气短懒言、声音低微、面色萎黄、口干舌燥、病后或产后体虚者。特别适合秋季气阴两虚(气虚兼有津液不足)的人群。
2. 黄芪:补气固表,升阳利水的“力量担当”
性味归经:性微温,味甘。归脾、肺经。
核心功效:
补气升阳:黄芪的补气之力被认为强于党参,尤其擅长升举阳气。对于中气下陷导致的久泻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等有改善作用。也能提升整体的能量感。
固表止汗: 这是黄芪最独特的功效之一。它能强化人体卫气,犹如给身体加了一道坚固的城墙,增强抵御外邪(如风寒感冒)的能力,并能有效减少因气虚不固导致的自汗(白天不活动也出汗)、盗汗(夜间睡眠出汗)现象。秋季易着凉,此功效尤为重要。
利水消肿:黄芪能补气以推动水液运行,对于气虚导致的水肿(如面部浮肿、下肢浮肿)有一定改善作用。
托毒生肌: 能促进疮疡等伤口愈合。
适用人群: 气虚乏力、精神萎靡、容易感冒、自汗盗汗严重、内脏下垂、慢性水肿、伤口久不愈合者。特别适合秋季气虚明显、卫表不固、易感风寒的人群。
3. 为何是“黄金搭档”?协同增效,1 1>2
目标一致,力主“补气”: 两药都以补气为核心功效,强强联合,补气之力倍增。尤其针对脾肺气虚(乏力、气短、懒言、易感冒等)效果显着。
优势互补,全面覆盖:
党参生津养血,弥补了黄芪偏温燥、可能略伤津液的不足,使整个配伍更加平和滋润,适合秋季干燥特性。
黄芪固表止汗、升阳举陷,增强了抵御外邪和提升正气的效果,这是党参力所不及之处。
温和普适: 相较于人参(尤其是红参)的峻补,党参黄芪配伍性质更温和,不易上火(除非个体本身是热性体质或过量服用),适合更广泛的人群进行日常调理和季节养生。
性价比高: 作为常用大宗药材,党参黄芪价格相对亲民,适合长期养生保健。
一句话总结:党参如“水”,补气生津,滋养温和;黄芪如“墙”,补气固表,力量强健。二者合用,气血同调,内外兼固,是秋季夯实健康根基的经典之选。
二、 秋日养生实战:党参黄芪食疗方,把健康炖进生活里
理论知识有了,关键是如何将它们融入我们的一日三餐。下面精选了6道以党参黄芪为核心的秋季养生食谱,兼顾汤、粥、茶、膳食,操作简单,滋味温润,助你把气血补得实实在在。
1. 元气根基汤:党参黄芪炖鸡汤
作用:气血双补,强健脾胃,温中益气,增强免疫力。经典中的经典,尤其适合深秋微寒时节。
食材:
党参 15-20克
黄芪 15-20克
老母鸡 半只或鸡块 500克(去皮更清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