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正值“七下八上”(7月下旬至8月上旬)防汛关键期,华东、华南、华北、东北等地持续遭遇强降雨侵袭,洪涝与地质灾害风险骤增。暴雨过后,自然界湿邪弥漫,湿热交织的环境成为细菌微生物滋生的温床,各类常见疾病如皮肤感染、胃肠道疾患、呼吸道问题等发病率显着上升。面对潮湿多雨的天气挑战,中医积累数千年的“治未病”智慧与丰富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系统、自然的防病之道。这份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实用的中医防病指南,助您安稳度过多雨之季。
一、 涉水湿侵,中医“四宝”护体有方
暴雨积水环境复杂,皮肤长时间浸泡易受湿邪与病原微生物双重侵袭,引发各类癣症、皮炎。中医宝库中早有应对良方,巧妙运用天然草本,温和化解湿毒。
1. 蜀椒:温通除湿,杀菌止痒之良将
古籍溯源:《神农本草经》明确记载蜀椒“味辛,温。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名医别录》进一步指出其能“除六腑寒冷,开腠理,通血脉”,肯定了其温通散寒、开泄毛孔、促进局部气血循环的作用。
现代应用:其卓越的抗菌、杀虫效力,尤其适用于暴雨涉水后引发的手足癣、体癣、股癣等皮肤问题。推荐方法:取蜀椒15-20克,加水适量,煎煮15-20分钟,待水温适宜(约40℃)后浸泡患处(手足或局部擦洗),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钟。其辛温之性可透达肌肤,驱逐寒湿,有效缓解瘙痒、抑制真菌。
2. 荷叶 & 生姜:清暑化湿,固护中焦的黄金搭档
荷叶之清利: 《本草纲目》赞荷叶能“生发元气,裨助脾胃,涩精浊,散瘀血,消水肿…治吐血咯血衄血,下血溺血血淋,崩中产后恶血,损伤败血”。其性平味苦,功擅清暑利湿,升发清阳,尤善应对暑湿困脾导致的头身困重、眩晕、泄泻、水肿。
生姜之温散: 《药性论》载生姜“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本草拾遗》强调其“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生姜性温味辛,长于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饮化痰,能振奋脾阳,驱散中焦寒湿。
合力妙用: 二者相配,一清一温,一利一散,正应“暑多夹湿”之季候。取鲜荷叶半张(或干荷叶10克)切碎,生姜3-5片(约15克),加水共煎10-15分钟,代茶频饮。或加入粳米50-100克熬煮成荷叶姜粥,温热服用。此方不仅能预防暑湿感冒,缓解轻微咳嗽、恶心、泄泻,更能芳香醒脾,化湿和中,增强脾胃运化水湿的能力。
3. 马齿苋: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的田间卫士
药食同源之宝: 《蜀本草》最早系统记载马齿苋药用,《食疗本草》言其“湿癣、白秃,以马齿膏和灰涂效。治疳痢及一切风,敷杖疮良”。其性寒味酸,核心功效为止痢解毒、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兼具抗菌、消炎、利尿及收缩血管作用。
外用护皮肤: 长时间涉水浸泡,易发红斑、丘疹、水疱等多形性皮损(如接触性皮炎、湿疹样改变)。取鲜马齿苋100克(或干品30克),洗净捣烂,加适量水煎煮15分钟,滤汁放凉。用洁净纱布蘸取药液湿敷患处,或直接外洗,每日2-3次。其寒凉之性可迅速清热消肿,酸收之力有助于收敛渗液,有效缓解皮肤灼热、瘙痒、肿胀。
4. 薄荷:疏风散热,辟秽解毒的清凉使者
清利头目咽喉:《滇南本草》盛赞薄荷“治一切伤寒头疼,霍乱吐泻,痈、疽、疥、癫、诸疮等症,其效如神”。《本草新编》称其“尤善解忧郁,…通利关节,…治头风、目痛、鼻渊、齿痛、舌苔、口疮,…利咽喉”。其性凉味辛,以疏风散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辟秽解毒见长。
应对暑热夹风: 夏季汛期感冒常兼夹暑邪与风热,出现发热、微恶风、头痛、咽痛、口干等症。推荐薄荷粥:粳米50克煮粥,临熟时加入鲜薄荷叶15克(或干薄荷5克,用纱布包),再煮2-3分钟,去薄荷,温热服食,可加少许冰糖。此粥清香可口,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缓解暑热感冒初期症状。
二、 洪涝环境,中医“五法”筑牢防线
洪涝灾害后,水源污染、环境湿热、蚊虫滋生等问题严峻,易爆发肠道传染病、皮肤感染及虫媒疾病。中医外治法与内调法结合,多管齐下,构建全面防护屏障。
1. 中药煎汤熏洗法:筑起皮肤第一道防线
理论根基:《黄帝内经》云:“有诸形于内,必形于外。”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和卫外的屏障,湿邪疫毒侵袭,首当其冲。皮肤微小破损即可能成为病邪入侵之门户。
防护方案:
通用防护/伤口风险者(含糖尿病患者):取艾叶、大青叶、金银花、马齿苋、地肤子、蛇床子各10克。煎取浓汤,先用药液蒸汽熏蒸全身或患处约10分钟(注意距离防烫伤),待温度适宜再淋洗或浸泡擦洗皮肤15-20分钟。艾叶温经除湿,大青叶、金银花清热解毒,马齿苋凉血消肿,地肤子、蛇床子祛风止痒杀虫,全方共奏抗菌、消炎、止痒、促进伤口干燥愈合之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