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温暖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下邳城头,为青灰色的城墙镀上一层淡金色。
郡守府大堂外,几道身影静静伫立,等候大将军刘昆的召见。
为首的是一位年近四旬的文士,身材修长挺拔,颌下蓄着三缕整齐的长须,面容清瘦而儒雅。
他神色间透着几分焦灼与不安,青白的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袖,不时在原地踱步。
靴底与青砖地面摩擦发出轻微的声响,似乎想借此平复内心的急切情绪。
另一人是个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眉目清秀。
只是生就一张略长的脸,显得轮廓分明。
他双手交叠垂于身前,脊背挺直如松。
虽然年纪轻轻,却自有一股沉稳从容的气度,那份镇定竟比身旁的四旬文士还要胜出一筹。
还有一名十四五岁的少年,身高已有七尺,生得俊美灵秀,剑眉星目,鼻梁高挺。
一双眸子明亮有神,透着聪慧与灵性。
他站在那里,举手投足间洒脱自然,仿佛与生俱来便带着一股超脱凡俗的气质。
在他们身后,一名年约六岁的小孩童正依偎在两名妙龄女子身边。
这两名女子约莫十六七岁的年纪,其中一人肤若凝脂,眉目如画,青丝如瀑垂肩。
身着素色罗裙,腰间系以淡青丝绦,身姿纤柔如柳,神情清冷如霜,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
另一女面色红润,双颊微酡,眼波流转间异常灵动,着绯红轻衫,体态轻盈曼妙。
眉宇间透着倔强与灵秀,恰似春日里绽放的桃花。
郡守府大堂内,刘昆正伏案批阅公文。
许褚大步流星地走进来,抱拳躬身道:"大将军,诸葛玄携侄儿侄女来了,正在大堂外等候您的召见。"
刘昆闻言,放下手中的毛笔,指尖还沾着些许墨汁。
他揉了揉微显疲惫的眼睛,声音温和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嗯!仲康,先带诸葛玄进来吧!其他人暂时引到偏间歇息。"
刘昆的到来,改变了历史,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曹操并没有如原来历史那样崛起于兖州,而是做了长安朝廷的幽州刺史。
在幽州刺史任上不好好干,却想着趁着战乱,独霸幽州,妄图与冀州的袁绍共同抗击大将军刘昆。
事败之后,仓皇逃遁徐州,亲自带着曹嵩等曹氏宗族人出走江东。
所以也就没了曹嵩从琅琊回兖州,被陶谦部下张闿觊觎财货而杀人灭口一事。
那就更没有曹操攻打徐州,几次屠杀徐州百姓的惨绝人寰的卑劣行径。
刘昆改变了这一段历史走向,间接挽救了无数的徐州军民生命。
高顺奉命从青州闪击琅琊,一路连下东武、诸县、莒县、阳都等县。
阳都是个小城,高顺大军来的时候,阳都县令就出城投降了,连抵抗都没有。
他严格执行刘昆的命令,麾下兵马从不扰民,博得了琅琊百姓们的拥戴。
百姓们照常生活,几乎没有受到战乱的影响。
虽然徐州还是遭受到了战乱,但朝廷大军法度森严,军纪严明。
对徐州百姓秋毫无犯,与曹操那种动辄屠城的血腥之举成鲜明对比。
诸葛玄与侄儿一家依旧在阳都老宅生活,并没有受到影响。
高顺在刘昆的特意嘱咐下,还给诸葛家送去了不少粮米等生活物资。
并安排了一些人手在暗中保护,防备乱兵来打扰到诸葛一家的安宁生活。
徐州已定,刘昆就安排校事府的人将诸葛一家客客气气地接到了下邳,所以才有了之前那一幕。
许褚领命而去,不一会儿,便领着为首的中年文士——也就是诸葛玄走进了大堂。
跟在许褚身后的诸葛玄心中一直忐忑不安,不明白大将军为何要召见他与兄长子女。
刚才这名铁塔般的大将说大将军想要单独召见他,心中不免有些紧张。
大堂内,刘昆今日没穿铠甲,只一袭月白深衣,靠在案后翻看文书。
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他身上,为他清俊的面容镀上一层柔和的光晕。
诸葛玄跟着许褚踏进大堂时,正撞见大将军抬眼。
那双眼生得极亮,如秋水般清澈,又如寒星般锐利。
眉峰斜飞入鬓,鼻梁挺直,唇角含笑,倒比传闻里更显年轻俊朗。
诸葛玄连忙大礼参拜道:"草民诸葛玄,拜见大将军。"声音因紧张而略微发颤。
"诸葛先生?"刘昆放下手中文书,声音温和,带着一丝笑意,"不必多礼。"
说着,他站起身来,虚扶一把。
诸葛玄攥着衣角的手指微微发颤,传闻里威震徐州的大将军,此刻竟只穿着素白深衣,连甲胄都没披。
看起来不过二十出头的样子,比想象中更加平易近人。
"听闻先生在阳都过得不错?"刘昆随手翻开案头文书,语气随意而亲切地说道:"高伯平说他送去的粮米,先生都分给邻里了。"
诸葛玄耳根微热,脸上浮现一丝红晕:"草民...不过是托大将军的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