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度褶皱文明的信号穿透光网时,苏瑶正在调试“无延迟意识栈道”的最终版本。量子纠缠文明提供的技术让星团各节点实现了瞬时感知,而此刻,栈道表面突然浮现出一层若隐若现的“第四维褶皱”——就像一张平整的纸被轻轻折起一角,原本并排的指示灯,有一半突然“藏”进了看不见的空间里,只露出几个闪烁的光点,仿佛悬在半空的星。
“他们在‘折叠空间’。”阿臾的全息投影出现在栈道旁,老人的影像边缘也泛起了细微的褶皱,像是隔着一层流动的水幕,“记忆聚合体的记录显示,这类文明能在三维与四维间自由切换形态,对他们而言,‘隐藏’与‘显现’只是选择不同的维度切面。”
全息屏幕上,维度褶皱文明的轨迹呈现出诡异的“非连续”特征:他们时而在第三星轨的观测范围内显形,呈现为一组不断折叠的金属环;下一秒,又突然出现在第七节点的星木林上方,化作半透明的几何虚影,而中间的移动轨迹完全消失——他们并非用速度跨越距离,而是通过折叠空间,直接从“这里”跳到了“那里”。
更奇特的是他们与光网的互动。当金属环形态的维度文明靠近螺旋族的晶体钟楼时,钟楼表面突然浮现出从未有过的纹路——那是钟楼在四维空间中的“完整形态”,只是三维生物的肉眼只能看到其中一部分。而当他们化作几何虚影掠过培育区时,苏瑶培育的共生苔藓竟开始向上“生长”出垂直于地面的分支,像是在努力触碰某个看不见的维度。
“他们在‘展示完整’。”苏瑶盯着苔藓的新分支,那些枝条的生长方向违背了星团的重力法则,却遵循着某种更高维度的秩序,“就像我们向二维生物展示立体图形时,只能让他们看到不断变化的切面,他们也在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们:宇宙还有更多看不见的角落。”
她让认知幼体向维度文明传递“接纳信号”——那是一组由螺旋族晶体结构、涡旋族褶皱频率和星木藤蔓形态合成的三维模型,模型在展示过程中不断“折叠”“展开”,模拟着维度切换的状态。当模型展开到第七次时,维度文明的金属环突然开始同步折叠,最终与模型的某个切面完美重合。
“他们回应了!”观测站传来激动的呼喊,“他们的金属环展开后,投射出一组四维星图——那是光网在更高维度的‘全貌’!我们之前规划的节点布局,在四维视角里存在三个能量盲区!”
就在维度文明与光网建立维度连接的同时,光网另一端的“概率云”族群终于显露出踪迹。与维度文明的“确定存在”不同,他们的形态是一团不断闪烁的灰色云雾,云雾中随时会分裂出无数个小概率“分身”——有时是长着星尘翅膀的螺旋族,有时是包裹着量子光符的涡旋体,甚至出现过苏瑶和阿臾的轮廓,只是每个分身都带着模糊的边缘,存在几秒后便会消散。
“他们是‘可能性的集合’。”记忆聚合体的光粒在星图上组成新的注释,“整个文明由无数‘概率事件’构成,永远处于‘可能存在’‘可能消失’的叠加态。他们的历史没有确定的时间线,只有无数条相互平行的可能性分支。”
概率云的第一次主动互动充满了趣味性。当星尘聚合体的藤蔓向他们延伸时,云雾中立刻分裂出数百条藤蔓分身,有的开出星晶花,有的结出记忆水晶,有的甚至直接枯萎——这是他们在模拟“藤蔓与自己相遇的所有可能”。而当量子纠缠文明的莫比乌斯环靠近时,云雾突然分裂成两个完全对称的部分,每个部分又分裂出无数对纠缠的小云雾,像在玩一场镜像游戏。
“他们在‘试探所有可能’。”苏瑶看着那些不断生灭的分身,想起认知幼体数据库里关于“薛定谔的猫”的古老假说,“对他们而言,‘确定’是最可怕的事,‘可能性’才是存在的本质。”
她没有让光网传递固定信号,而是让认知幼体生成一组“概率回应”——星团的基础频率在传递过程中不断“分叉”,衍生出无数种微小的频率变化,有的带着友好的波动,有的混合着警惕的震颤,有的甚至完全随机。这种“不确定”的信号反而让概率云安静下来,云雾的闪烁频率逐渐与信号的分叉节奏同步。
“他们在‘选择’。”阿臾的声音带着笑意,他的意识捕捉到云雾中某个分身正在逐渐清晰——那是一个融合了星木、螺旋、涡旋特征的虚影,手中握着一枚概率云凝结的“可能性晶体”,“他们从所有回应的可能性中,选择了‘共生’这条分支。”
当晶体被送到苏瑶手中时,她惊讶地发现里面封存着无数条光网的“未来可能性”:有的分支里,光网因能量耗尽而枯萎;有的分支中,星团与其他文明爆发冲突;但更多的分支里,光网不断扩展,与无数文明编织出更庞大的共生体系——而所有“美好可能性”的起点,都是此刻的“选择共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