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日,京郊“皇家第一示范工坊”所展现出的、如同神迹般的生产效率,如同一场十二级的超级地震,彻底撼动了南渊王朝整个沉闷而守旧的工匠体系。
工务总司使墨林,以及那些随同视察的工部老臣们,在回到京城之后,一反常态,竟以一种近乎于“疯魔”的热情,投入到了这场由皇后娘娘亲自掀起的、名为“工业革新”的伟大事业之中。
他们彻底抛弃了过去那套“师徒口传心授、经验代代相传”的落后模式,开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近乎于狂热的姿态,学习和推广着来自皇后的“新理念”。
然而,苏晓晓很快便让他们明白了,想要真正地开启一场“革命”,光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廷议之后第三日。
一道加盖着“龙印”与“凤玺”的联合旨意,再次从宫中发出,送抵新成立的“工务总司”衙门。
这道旨意的核心,并非是关于如何建造更多的高炉或水力锻锤,而是关于标准!
“奉天承运,皇帝、皇后共诏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国欲强其工,必先定其标!自今日起,于工务总司之下,特设‘度量衡与标准化司’!”
“凡,我南渊王朝所有官办工坊,所用之尺寸、重量、容积,皆需废除旧制,统一采用由皇家最新颁布的‘永安标准度量衡’!”
随着这道旨意一同送达的,还有一套由苏晓晓亲手设计的、用最精密的白玉和水晶打造的度量衡标准器!
上面,清晰地,用金线刻画着“米”、“厘米”、“毫米”,以及“公斤”、“克”这些闻所未闻,却又精确到令人发指的全新单位!
不仅如此,旨意中还明确规定:日后,所有官办工坊生产的关键部件,例如,一个车轮的轮轴,一柄犁头的卡榫,都必须拥有统一的、精确到毫米的尺寸标准!
以实现不同工坊之间,零部件的标准化与可替换性!
这道旨意,在最初,引起了巨大的混乱与不解。
那些习惯了用“一指宽”、“一掌长”来进行模糊估量的老工匠们,面对这些精确到毫厘的“变态”要求,简直是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但,当他们在新成立的“标准化司”官员的强制监督与指导下,终于打造出了第一批完全符合“标准”的零部件,并惊骇地发现,来自京城东郊工坊的一个轮轴,竟然能完美地,与来自西郊工坊的一个车轮,分毫不差地组装在一起时……
所有人都沉默了。
他们终于明白了皇后娘娘那句“效率为王”的真正含义!
这,已经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了。
这是一种思想的,彻底革命!
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这一日,工务总司使墨林,再一次,满脸愁容地,出现在了御书房。
“启禀陛下,启禀皇后殿下,”他一脸惭愧地奏道,“‘高炉炼钢’之法,确是神技。但其核心,在于那种名为‘焦炭’的特殊燃料。臣等……用尽了各种方法,也无法烧制出与娘娘所赐样品,功效相同的焦炭……”
“还有那‘水力机械’,”他继续说道,“其传动部分的齿轮与轴承,对精度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需要进行极其复杂的……嗯,‘数学’计算。我等工匠,虽然手艺精湛,但……但大多不识字,更不懂什么高深的算学……常常是为了计算一个齿轮比,便要耗费数日之功,还屡屡出错……”
“最……最让臣感到无力的,是……”他顿了顿,声音中充满了深深的无奈,“是人才的匮-乏!”
“如今,新政要在全国推开,需要建立成百上千座新式工坊!每一座工坊,都需要……至少数十名,能看懂娘娘那些复杂图纸,能进行精密计算,能管理流水线生产的……新型人才!”
“可是……可是放眼整个天下,我等……根本就找不到这么多,既懂技术,又识字会算的人啊!”
“臣……有负圣恩!请陛下与皇后娘娘降罪!”
这个问题,如同又一座大山,狠狠地压在了所有人的心头。
苏晓晓看着一脸苦恼的墨林,却缓缓地,露出了一个早有预料的笑容。
她知道,时机到了。
她转过头,看向南渊钰:“陛下,看来我们那个计划,是时候该拿出来了。”
南渊钰也微笑着点了点头。
苏晓晓这才对着墨林,以及旁边同样前来议事的左右二相,缓缓地,抛出了她心中那个,比“三司新政”还要更加惊世骇俗,也更加伟大的终极构想!
“墨大人不必忧虑。没有人才,那我们便自己培养人才!”
她的声音,清脆而又充满了力量,在寂静的御书房内,轰然炸响!
“本宫,以‘监国凤储’之名,奏请陛下——”
“即刻起,在‘永安第一官学’之旁,再建一座全新的学堂!”
“此学堂,独立于国子监之外,不归礼部管辖,直接由我工务总司与皇家内库,共同掌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