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九点,李远准时出现在组织部大楼。
他穿着深蓝色西装,白衬衫配藏青色领带,整个人看起来干练而不失稳重。
许建林亲自在一楼大厅迎接,热情但不过分:
“李市长,欢迎!郑处长已经在等您了。”
李远微微一笑:
“麻烦许科长。”
两人乘坐电梯上楼时,李远看似随意地问道:
“郑处长最近工作忙吗?”
许建林滴水不漏:
“郑处一直很忙,但听说您要来,特意调整了时间。”
这话既抬高了李远,又维护了郑仪的权威。
来到小会议室,郑仪起身相迎:
“李市长,欢迎!”
两人握手时,郑仪能感觉到李远的手掌厚实有力,握持时间恰到好处——既不显得敷衍,也不过分热情。
“郑处长,久仰了。”
李远的态度恭敬又不卑不亢。
三人落座后,许建林拿出记录本,准备记录谈话内容。
郑仪开门见山:
“李市长,按照组织程序,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您的工作情况。”
“应该的。”
李远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材料:
“这是我准备的简要工作汇报。”
郑仪接过材料,快速浏览了一遍。
内容很扎实,既谈成绩也不回避问题,更没有夸夸其谈。
单从这份材料就能看出,李远是个办事稳妥的人。
“李市长,您在报告中提到'打造阳光财政‘,能具体说说吗?”
郑仪放下材料问道。
李远点点头:
“我在财政局工作期间,发现很多矛盾源于信息不对称。”
“群众不了解财政支出情况,就容易产生误解甚至不满。”
“所以我们就建立了’三公开'制度——预算公开、执行公开、决算公开。”
“大到市政工程,小到部门办公经费,全部都在政府网站上公示。”
郑仪若有所思:
“阻力不小吧?”
“确实。”
李远坦诚道:
“刚开始很多部门反对,认为这是自找麻烦。”
“但实际操作下来,反而减少了不必要的信访投诉。”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也是最好的信任建立方式。”
郑仪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这样的干部不多见,既有改革意识,又懂得实际操作的策略。
“您平时经常下基层吗?”
“每周至少两天。”
李远回答得很自然:
“我觉得坐在办公室听汇报,永远了解不了真实情况。”
谈话持续了近一个小时,涉及工作思路、个人经历、家庭情况等多个方面。
郑仪一边问,一边观察李远的言谈举止。
没有夸夸其谈,没有回避问题,更没有试图通过关系套近乎。
整个谈话下来,李远展现出的完全是一个务实、正派的干部形象。
临结束时,郑仪终于提起一个略微敏感的问题:
“李市长,您对临州当前的班子建设有什么看法?”
李远略作沉吟:
“总体上团结务实,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比如?”
“比如班子成员之间的沟通机制还可以更加制度化。”
李远选择了一个既点出问题又不伤和气的角度:
“有时候信息传递不够及时,会影响工作效率。”
郑仪点点头,没有再追问。
他起身伸出手:
“谢谢李市长的配合,我们的谈话就到这里。”
李远也站起来,与郑仪再次握手:
“郑处长客气了,这是我应该做的。”
许建林送李远离开后,郑仪陷入了沉思。
李远确实是个难得的干部,有思路、有实绩、作风正,而且背景干净。
难怪李长庚会特意交代要多接触。
这样的人才,无论是从公心还是私交的角度,都值得深入交往。
但郑仪也清楚,在组织部这个位置上,任何私人往来都必须慎之又慎。
他拿出手机,斟酌了一下,给李长庚发了一条简短的信息:
“已与李远谈过,印象很好。”
很快,李长庚回复:
“晚上六点,老地方。”
李长庚说的“老地方”,是组织部几位核心处长偶尔小聚的一个私人会所。
李长庚邀请他去那里,显然是有更深入的交流。
下班后,郑仪换了一身便装,驱车前往位于城郊的“静心园”。
这是一家不起眼的小院,外表朴素,内里却别有洞天。
走进预订的包间,李长庚已经在座,面前摆着一壶清茶。
“坐。”
李长庚示意郑仪关好门。
“李远这个人,你怎么看?”
郑仪斟酌着词句:
“专业、务实、正派,是个难得的实干型干部。”
李长庚笑了笑:
“就这些?”
郑仪顿了顿:
“他背后......”
“他是老书记当年在临州时亲手培养的苗子。”
李长庚直接点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