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林被暂缓提拔的消息很快在江东政坛掀起波澜。
临州市委大楼,市委书记王学文办公室的门被猛地推开,张松林脸色铁青地闯进来,将一份文件重重拍在桌上。
“王书记,您看组织部发来的意见!”
文件上鲜红的“暂缓提拔”四个字格外刺眼。
王学文慢条斯理地摘下老花镜,看了眼文件,表情平静:
“我知道了。”
“就这么认了?”
张松林声音发颤,
“我在临州干了八年,开发区从无到有,招商引资全省前三,现在连个常务副都当不上?”
“冷静点。”
王学文皱眉。
“巡视组刚查过的问题,组织部谨慎些也正常。”
“那也不能……”
“领导怎么说?”
王学文突然打断他。
张松林一怔,压低声音:
“领导说……这事有人在背后使绊子。”
“谁?”
“组织部还能是谁?”
王学文点点头,似乎并不意外。
他起身走到窗前,背对着张松林:
“你那个前妻,最近还在瑞士?”
张松林脸色突变:
“王书记!那都是离婚后的事了,跟现在没关系!”
“真没关系?”
王学文转身,眼神锐利,
“瑞士银行的账户是假的?那1.2亿的资金往来也是假的?”
“我...”
“松林啊。”
王学文突然叹了口气,语气缓和下来,
“现在不是闹的时候。既然领导已经知道了,我们就按他的指示办。”
“那我的事……”
“等风头过去。”
王学文拍拍他的肩膀,
“你先把开发区那几个项目的账目重新理一理,特别是和东海集团有往来的部分,该补的手续都补上。”
张松林咬牙点头,转身要走时,王学文又叫住他:
“对了,郑仪这个人,你了解多少?”
“组织部新来的那个?听说之前在巡视组……”
“他负责你的考察材料。”
王学文意味深长地说,
“找个机会,认识一下。”
与此同时,省委组织部大楼内。
郑仪正在翻阅林鹤鸣的详细档案,令他注意的是林鹤鸣档案的“社会关系”一页。
空白的表格上只有寥寥几行——父亲林建国,青云县农业局退休职工;母亲李秀英,县医院退休护士。
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人脉资源。
没有背景的人,要么默默无闻,要么早早出局。
因为官场之中没有政治资源的人,就算坐上重要位置,也很容易被人架空甚至陷害。
可林鹤鸣偏偏做到了县委副书记的位置,尽管是“高职低配”,但他确实手握实权,还在群体**件后稳住了局面。
这说明什么?
他要么极有能力,能靠实绩硬闯出一条路;
要么背后有高人暗中扶持,但藏得很深。
郑仪合上档案,目光投向窗外。
下午两点半,省委党校青干班的讨论课即将开始。他得去看看,这个林鹤鸣真正的本事到底如何。
下午两点二十分,郑仪走进省委党校教学楼。
教室里已经坐满了青干班的学员,三三两两地交谈着。
林鹤鸣坐在靠窗的位置,手里翻着一本笔记本,神色专注。
郑仪没有惊动任何人,只是悄悄在后排坐下,随手翻开一本会议手册,目光却始终聚焦在林鹤鸣身上。
今天讨论的主题是“新形势下如何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主持人是省委党校的一名副教授。
课程一开始,教授点了几位干部发言,大多是一些套话。
“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制度建设”“创新服务方式”……
轮到林鹤鸣时,他站起来的姿态并不拘谨,但也不张扬,声音沉稳:
“在基层,政策落实最大的障碍不是执行难,而是信任难。”
这句话让郑仪稍微起了兴趣。
“群众不信任干部,干部也不信任群众。”
林鹤鸣继续道。
“我们青云县过去两年最大的改变,不是新修了多少路、盖了多少楼,而是干部真正走下去了。”
“‘驻村接访’不是作秀,而是把矛盾化解在饭桌上、院子里。”
“有的领导说,这样太‘软’,显得政府没威信。但事实上,当群众真的把干部当‘自己人’时,很多事根本不用‘压’,他们自己就能说服自己。”
郑仪微微点头。
这人是真的懂基层,而且说的全是干货,不唱高调。
然而,就在林鹤鸣刚坐下不久,教室里突然有人冷笑一声。
“林书记说得轻松,可如果群众就是不讲理,闹着要超额补偿,你怎么办?靠讲感情能解决问题?”
说话的是个约莫三十五岁左右的男干部,戴着金丝眼镜,郑仪认出来,这是南州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陈明,算是“经济路”的年轻干将。
林鹤鸣没被激怒,只是平静地反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