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折 月照洛水藏杀机
八月十四的月色已如银盘,清辉洒在虎牢关的城砖上,映出斑驳的刀痕箭孔。姜维的铁臂搭在垛口,冰凉的触感让他混沌的头脑清醒了几分。关外的洛水泛着粼粼波光,对岸的芦苇荡在夜风中摇曳,像极了潜伏的兵甲。
“将军,各营都按吩咐‘松懈’了。”张达的声音带着刻意压低的兴奋,他刚从西城墙巡查回来,甲胄上沾着草屑——那是故意躺在垛口打盹时蹭的。城头上的火把比往日稀了三成,哨兵们歪歪扭扭地靠在箭楼柱上,有的甚至打起了呼噜。
姜维点头,铁指指向南岸:“司马昭的细作肯定在芦苇荡里盯着。让弟兄们再‘醉’些,把空酒坛多扔几个到城下。”
阿莱娜牵着她的雪鬃马从马厩走来,马背上驮着三坛新酿的羌酒。“少族长,真要给哨兵灌酒啊?”身后的羌骑小校忍不住问,他手里还攥着白天从魏军俘虏那缴获的骰子。
“灌!”阿莱娜解开马缰,银枪在月光下划出一道冷弧,“但只许喝掺了水的。让对岸看见咱们东倒西歪,却留着三分清醒应付真格的。”她亲自给城头哨兵斟酒,酒壶倾斜时,藏在袖中的银针悄悄刺破了几个酒囊——里面装的全是清水。
马钧带着工兵营在关城西侧的密林中忙碌,二十架元戎弩被伪装成伐倒的树干,弩箭上涂着新鲜的松脂,在月光下泛着黏腻的光。“都把脚布裹紧了!”他压低声音呵斥,手里的墨斗线突然绷直,“从这棵老槐树到那块青石板,正好一百五十步,是弩箭的最佳射程。”
胡奋领着降兵在关内搬运滚木,这些俘虏大多是洛阳周边的农户,被魏军强征入伍。“姜将军说了,”他擦着汗喊道,“今夜若能守住关城,每人发三斗粮,放你们回家收秋粮!”人群里爆发出压抑的欢呼,一个瘸腿的老兵突然跪下,磕了个响头:“俺儿子就在洛阳城头当差,求将军别杀他……”
姜维恰好路过,伸手扶起老兵:“只要他不先动手,蜀军的刀不斩无辜。”他从怀里掏出块麦饼递过去,“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麦饼的热气混着月光,在老兵满是皱纹的脸上映出泪光。
三更梆子响时,南岸芦苇荡里传来几声夜鸟叫——那是张达安排的斥候发出的信号:魏军动了。姜维登上箭楼,借着月色看见对岸的黑影正往木筏上爬,洛水的流速比白日慢了许多,木筏顺流而下,只需一炷香就能到关城下。
“让弩手把弓弦再紧半寸。”他对马钧说,铁臂轻轻敲击着元戎弩的机括,“记住,先射最前面那艘插黑旗的,那是司马昭的亲卫营。”
马钧点头,往弩箭上又抹了把桐油:“将军放心,这些箭簇都淬了‘麻沸散’,挨上一下就浑身发软,比毒药管用。”他突然指着远处,“看!他们点火把了!”
十几支火把突然在水面亮起,像一串移动的星子。张达在城头上“惊醒”,慌慌张张地喊:“敌袭!快放箭啊!”几个“醉醺醺”的哨兵手忙脚乱地搭弓,箭矢歪歪扭扭地落在水里,溅起细碎的水花。
姜维嘴角勾起一丝冷笑,转身走下箭楼。阿莱娜的羌骑已在西侧山口列队,马蹄裹着厚布,嘴里衔着竹片,月光在他们的弯刀上流淌。“等木筏到河心就冲锋。”他低声道,铁臂与阿莱娜的银枪轻轻一碰,“别留活口,尤其是带‘夜隼卫’腰牌的。”
水面的火把越来越近,司马昭的声音顺着风飘过来:“姜维中计了!破关之后,每人赏银十两!”木筏上的魏军开始呐喊,刀枪在火光里闪烁,没人注意到关城西侧的密林里,二十架元戎弩的箭簇已悄然抬起,对准了他们的必经之路。
第二折 伏兵四起破夜袭
洛水的流速突然变快,木筏像离弦的箭般冲向关城。司马昭站在最前面的旗舰上,手里的长剑指着城头:“先登者赏百户!”他身后的亲卫营举着盾牌,盾牌上的“司马”二字在火光中格外醒目。
就在木筏即将靠岸的刹那,城头突然响起一声梆子!原本“醉倒”的哨兵瞬间跃起,火把骤然亮起,照亮了垛口后密密麻麻的弩箭!张达的吼声震得水面发颤:“放箭!”
箭雨如蝗!不同于刚才的散乱,这次的箭矢又急又密,精准地射向木筏上的魏军。最前面的黑旗木筏瞬间被射成刺猬,司马昭的亲卫纷纷中箭,惨叫着坠入水中。“是陷阱!撤退!”司马昭挥剑格挡,一支弩箭擦着他的脸颊飞过,钉在船板上,箭羽还在嗡嗡颤动。
他想调转木筏,却发现水流变得异常湍急——马钧白天在 upstream 悄悄凿开了引水渠,此刻正将积蓄的河水汇入主河道。木筏失去控制,像脱缰的野马撞向岸边的暗桩,那些伪装成芦苇的尖木桩穿透船底,将木筏死死钉在水里。
“杀!”阿莱娜的羌骑从西侧山口冲出,弯刀劈砍的脆响混着马蹄声,如同惊雷滚过河滩。他们专砍木筏的缆绳,原本连在一起的木筏瞬间散开,魏军在水里挣扎,成了活靶子。一个羌骑小将摘下头盔,露出辫发,正是那日在粥棚领粮的少年,他的箭法又快又准,专射落水者的肩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