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画面:1965 年 3 月 15 日四川深山岩壁前,陈恒握着 1962 年的钢凿,第一道刻痕嵌入岩石 0.98 厘米,与他掌心老茧的厚度完全一致。37 道刻痕在晨光中形成整齐的平行线,每道深度误差≤0.01 厘米,与 1962 年《军工标记规范》第 37 页的 “技术刻度标准” 完全吻合。岩壁下方,1962 至 1965 年的 37 项技术突破清单被石块压住,第 19 项 “37 级密钥体系” 的标题,正好与第 19 道刻痕在同一垂直线上。刻痕边缘的岩石粉末厚度 0.37 毫米,与 1962 年首次技术验证时的记录分毫不差。字幕浮现:当 37 道刻痕深深刻进岩壁,0.98 厘米的深度里藏着 1962 年以来的技术年轮 —— 这是 “地下长城” 对三年积累的物理见证。】
一、刻痕的计量:0.98 厘米的技术刻度
钢凿与岩石碰撞的脆响在山洞里回荡,陈恒每凿一下就报一次深度。“0.98 厘米。” 第 19 道刻痕完成时,他用 1962 年的游标卡尺测量,读数与 1965 年新卡尺的误差≤0.01 毫米。“这个深度不是随便定的。” 他直起身,指缝里嵌着岩石粉末,“1962 年我们做第一台加密机时,核心部件的加工精度就是 0.98 厘米,是当时能达到的最高标准。”
老工程师周工在旁展开技术台账,1962 年 3 月 15 日的记录页上,“0.98 厘米加工公差” 被红笔圈出,与此刻刻痕的深度线完全平行。技术员小马数着刻痕数量,37 道正好对应台账上的 37 项突破:从 1962 年的 “37 级密钥分级” 到 1965 年的 “山地微波接力”,每项突破的验收报告上都有 “误差≤0.98 厘米” 的标注。“你看第 7 道刻痕,” 周工指着 1963 年的 “极寒测试” 记录,“当时设备在 - 19℃的形变就是 0.98 厘米,现在刻这么深,是让它记着那次测试。”
陈恒突然让年轻工人小李用钢凿再试一次,小李的刻痕深度 0.99 厘米,超出 0.01 厘米。“1962 年有个学徒也差这么点。” 陈恒擦掉小李的刻痕重凿,“老厂长说,技术上差 0.01 厘米,战场上可能就是 37 公里的误差。” 新刻痕的边缘与 1962 年加密机的零件边缘形成相同的锯齿状,电子显微镜下的纹路间距完全一致。
二、突破的映射:37 道刻痕的历史坐标
第 37 道刻痕完工时,陈恒在岩壁旁摆上 1962 年的技术草图,图纸上的 37 个关键节点与刻痕位置一一对应。第 19 道刻痕正对着 “电磁脉冲防护” 的草图,刻痕深度 0.98 厘米,与 1964 年密钥重置时的防护模块厚度完全相同。“1964 年调试第 19 级权限时,模块误差就是 0.98 厘米,现在刻在这里,是技术的自我对照。”
周工用红绳将刻痕与验收清单连起来,37 条红线在岩壁上形成网格,每个交叉点都标注着突破年份:1962 年的 6 道、1963 年的 11 道、1964 年的 12 道、1965 年的 8 道,总和正好 37。“1962 年那 6 道最难,” 他摸着最浅的一道刻痕,“当时连游标卡尺都缺,是用竹片量的 0.98 厘米。” 小马翻出 1962 年的竹制量具,残留的刻度与钢凿刻痕的深度误差≤0.03 厘米,“原来竹片早替今天的钢凿定了标准”。
争议出现在对 “第 37 道刻痕” 的认定:有人认为应对应最新的 “暴雨防护” 技术,陈恒却坚持对应 1962 年的 “基础加密算法”。“没有 1962 年的根,后面 36 道都长不出来。” 他翻开 1962 年的算法手稿,第 37 页的公式与 2015 年系统的核心代码在逻辑上完全一致,只是表达方式从手写演变为电子显示,“刻痕的顺序不是时间,是技术的血脉”。
三、心理博弈:凿痕里的技术敬畏
小李在凿第 19 道刻痕时手滑,钢凿在岩壁上留下歪斜的浅痕。“重凿。” 陈恒的声音很沉,指着 1962 年的事故报告 —— 第 19 页记载,某次加密机调试因 0.1 厘米误差导致密钥泄露,修复用了 37 天。“1962 年的老师傅凿坏了就用水泥补,补完再凿,直到分毫不差。”
周工给小李讲 1963 年的故事:当时为测 0.98 厘米的防护层厚度,19 名技术员连续 72 小时守在高温炉旁,每 0.37 小时记录一次数据。“他们说,多测一次,刻痕就多一分底气。” 此刻山洞里的温度计显示 19℃,与 1963 年测试时的环境温度完全相同,小李的额头渗出汗水,与当年技术员的记录照片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