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市,地处吉林省西北部、松原市东部,坐拥4658平方千米的广袤土地。它南、西隔松花江依次与德惠市、农安县、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相邻,北以松花江为界与黑龙江省肇源县相对,东北隔拉林河与黑龙江省双城市相望,东以会塘沟为界与榆树市接壤,西与松原市宁江区相连,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吉林与黑龙江的重要节点。
一、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扶余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西汉初期,濊貊族在此建立了东北地区第一个地方民族政权——夫余国,就此拉开北疆历史文化的大幕。夫余国历经数百年,政治、经济、文化均得到长足发展,其农牧兼营的生产方式、独特的王城建筑以及等级分明的社会制度,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现今虽王城遗址难觅昔日辉煌,但从考古发现的陶器、青铜器等文物中,仍能窥探到夫余国曾经的繁荣昌盛。
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此地归属渤海国夫余府。渤海国仿唐制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体系,在扶余地区留下诸多痕迹,如建筑风格、农业技术等,均体现出中原文化与地方特色的融合。
明朝时期,扶余市区域设置撒叉河卫,成为当时重要的军事和行政建制,负责维护地方秩序、保障交通要道安全,也促进了中原与东北地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
清朝是扶余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此地属吉林将军伯都讷副都统辖地,伯都讷城更是清初“边外”(柳条边)七大军事重镇之一。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伯都讷站设立,作为宁古塔将军境内西部通往齐齐哈尔城的重要通道,往来商贾、信使频繁,促进了当地商业的兴起与文化的传播。1693年(清康熙三十二年),伯都讷新城建成,添设伯都讷副都统专城驻防,进一步巩固了清朝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此后,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设置伯都讷厅,1906年2月15日(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伯都讷厅升改新城府,随着行政级别的不断提升,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人口增多,商业、手工业愈发繁荣,教育、文化等领域也得到发展,出现了学校、书院等文化教育机构。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3月,新城府改为新城县,隶属吉林省西北路道。1914年2月,因与河北、山东等省新城县重名,改称扶余县,隶属滨江道。1929年2月,由吉林省直辖。这一时期,随着国内局势变化,扶余县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农业生产技术有所改进,工业开始萌芽,民族工商业逐步兴起,为当地经济注入新活力。
1945年1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嫩江纵队长白支队进驻扶余;1946年2月,成立扶余县政府,隶于西满局吉江区行政主任公署。1949年4月,划归吉林省。新中国成立后,扶余县在农业、工业、教育、医疗等各方面都取得显着成就。1987年11月撤县设扶余市(县级),1992年6月,成立松原市,扶余市改为松原市扶余区,1995年7月重新设立扶余县,2013年1月24日,撤销扶余县设立扶余市(县级),由吉林省直辖,松原市代管。在这一系列行政区划变革中,扶余市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文化事业蓬勃发展,逐渐成长为现代化城市。
在扶余的历史长河中,众多历史人物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此誓师伐辽,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智慧,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朝,为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带来深远影响。安边宿将巴英额在边疆守卫中屡立战功,为维护地方稳定和领土完整做出杰出贡献;治世能臣于荫霖以清廉正直、勤政爱民着称,在其任职期间积极推行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抗战名将萧振瀛在抗日战争中,凭借坚定的爱国信念和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与日军浴血奋战,为抗击侵略、保卫国家贡献力量;战斗英雄梁士英在解放战争中舍生忘死,用生命谱写壮丽的英雄赞歌;剧作家梁信创作诸多经典作品,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增添光彩;书画家王庆淮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书画领域独树一帜,其作品展现出对家乡和祖国山河的热爱。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扶余人奋发向上。
二、乡镇概况
(一)三岔河镇
作为扶余市政府所在地,三岔河镇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交通便利,京哈铁路、哈大高速铁路、松陶铁路穿镇而过,同三高速公路、五右高速公路、国道102线、科铁公路等国、省干道在此交汇,是重要的交通枢纽。镇内商贸繁荣,各类商场、超市、批发市场一应俱全,服务业发达,金融、教育、医疗等资源丰富。同时,三岔河镇还保留着许多历史遗迹,如石头城子古城址,见证着扶余悠久的历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