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游戏 > 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 > 第1章 临汾市《曲沃县》

曲沃县,地处山西省中南部,坐标介于东经111°24'—111°37'、北纬35°33'—35°51'之间 ,是临汾市下辖的重要县域。它北依塔儿山(崇山)、桥山垆顶山与襄汾县相邻,南靠紫金山(绛山)与绛县接壤,东和翼城县相连,西北隔汾河与襄汾县相望,西南和侯马市毗连。县域面积437.9平方公里,南北长29.5千米,东西宽15.4千米,虽地域面积不大,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素有“桐叶封唐地、三晋发端处”的美誉。截至2023年,全县约有21万人口,现辖5镇2乡,包括乐昌镇、高显镇、史村镇、曲村镇、里村镇、杨谈乡、北董乡,以及8个社区、114个行政村。

一、历史沿革

曲沃的历史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其名始于西周初期。据《史记·晋世家》记载,周成王初立时,唐地(今山西翼城、曲沃一带)有乱,周公灭之。约周成王十年(公元前1032年),“成王与其弟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于是封叔虞于唐地,此即“桐叶封唐”的由来 。公元前1020年前后,叔虞之子燮父继位,将国号改为晋,自号晋君,在晋水入浍之处建新都,取名翼(今曲沃县与翼城县接壤地带)。

西周穆王年间(约公元前10世纪),晋成侯徙都曲沃(今县城西南1公里处),历经成、厉、靖、厘、献五世。公元前811年,晋穆侯将国都迁于绛,后世称“故绛”(今曲沃县中东部和翼城县西部一带) 。公元前745年(周平王二十六年),晋昭侯封其叔成师(桓叔)于曲沃,号“沃国” 。此后,曲沃历经桓叔、庄伯、武公三世,逐渐成为晋国当时的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公元前679年,曲沃武公代晋成功,定都曲沃 。公元前669年,晋献公“聚邑曰绛”(此“绛”在原有“绛”的基础上扩大了范围,今天的曲沃约三分之二的地域在其内),次年迁都于此,历经献、惠、怀、文、襄、灵、成7公。公元前636年,晋献公二公子重耳即位,即晋文公,定都曲沃(包括今天曲沃全境、翼城西部、侯马东部),晋国由此拉开了称霸150余年的序幕 。公元前585年(简王元年),晋景公迁都新田,亦称绛,后世称“新绛”(今曲沃西、侯马东) 。公元前376年(周安王二十六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曲沃属魏。

秦代,设置绛县,曲沃属之;西汉时,同样设置绛县,属河东郡;东汉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绛县改为绛邑县,仍属河东郡;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绛邑县改为曲沃县,属正平郡,此后县名历代未改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正平郡,曲沃县改属绛郡,十年后徙至今乐昌镇;唐朝时属绛州;宋朝时属绛州绛郡;金初属绛州,兴定初年属晋安府;元复属绛州,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改属平阳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属平阳府;清末属河东道;中华民国时期直属山西省;1949年属临汾专区;1954年属晋南专区;1958年11月,撤县并入侯马市;1963年5月,恢复曲沃县,县址驻侯马镇,仍属晋南专区;1970年属临汾地区;1971年侯马市析出,恢复曲沃县,县政府驻城关,此后曲沃行政区划无变更。

二、乡镇简介

1. 乐昌镇:作为曲沃县政府驻地,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交通便利,商业繁荣,基础设施完备。镇内有众多历史遗迹与现代建筑相互交融,像古老的四牌楼(望母楼)就承载着深厚的孝文化,它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因形制独特而闻名,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乐昌镇不仅保留着历史韵味,还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拥有大型购物中心、商业街,教育、医疗资源也较为集中,为居民和游客提供着便捷的生活服务。

2. 高显镇:位于曲沃县北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同蒲铁路、108国道穿镇而过。高显镇工业基础较好,形成了以钢铁、建材等为主的产业格局,拥有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农业发展也颇具特色,依托当地的自然条件,种植了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还发展了蔬菜种植和养殖产业,农产品供应周边市场。

3. 史村镇:地处曲沃县东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镇内有许多历史遗迹,如周代遗址等,见证了曲沃悠久的历史。史村镇以农业为基础,是曲沃县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小麦、玉米产量可观。近年来,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种植了葡萄、草莓等水果,发展采摘园等乡村旅游项目,促进了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此外,史村镇还注重文化产业的挖掘,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当地的传统文化。

4. 曲村镇:位于曲沃县城东北,其前身为六个小村,元大德年间因地震,退休高官靳用将六庄重建为一镇。曲村镇东与翼城天马村相邻,着名的曲村 - 天马古墓葬遗址便在此处,遗址面积近11平方千米,有周代墓葬800座,晋国诸侯及夫人墓葬19座,发掘各类珍贵文物余件 ,是研究晋国历史的重要考古发现。村内还有大悲院等古建筑,大悲院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