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吓了一跳,转身时露出脖子上挂着的银锁,锁上刻着个“乐“字。“我从洛阳来,找一位姓赵的女先生。“他从怀里掏出封信,信纸已经发黄,“我娘说,二十年前是这位先生救了她,还说若有天她不在了,就让我带着这信来找'懂槐花的人'。“
方荡展开信纸,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见字如面,当你读到这封信时,想必已是花开时节。那年在洛阳城,见你抱着孩子在寒风里发抖,就知你我皆是守着念想过日子的人。现将'护心散'方子附后,愿你的孩子能平安长大,也愿天下所有等待,都能等到花开。“
信末画着朵小小的槐花,旁边注着行小字:“此花耐冬,纵经霜雪,亦能香彻骨。“方荡忽然想起那年冬天,长乐从洛阳回来,棉袄上沾着雪,却笑着说救了个了不起的女子,“她抱着孩子在城墙下等了三天三夜,说丈夫去从军了,她要等他回来一起看牡丹。“
少年说,他娘去年冬天走了,临走前攥着这封信说:“告诉赵先生,我等着了,他托人捎来的牡丹种子,今年开得极好。“方荡领着少年进了阁楼,翻开那本《民间急救方》,在最后一页找到了“护心散“的方子,旁边有行批注:“心若有根,纵隔生死,亦能开花。“
那天夜里,方荡给少年讲了很多关于长乐的故事,讲她如何在忘川河畔等了三百年,讲她如何走江湖救死扶伤,讲她如何教盲眼人“听“花。少年听得眼睛发亮,最后说:“先生,我想跟着您学写字,把这些故事都记下来,就像赵先生编医书那样。“
方荡看着窗外的月光,忽然觉得那棵杏树仿佛又开满了花,香气漫过阁楼,漫过酒楼,漫过整个街巷。他想起长乐总说:“人间最珍贵的,不是永不分离,而是分离之后,仍有人把你的好,当成种子撒向四方。“
六、冬至雪又至
冬至那天,又下起了雪,和当年琴师来的那天一样大。方荡正在阁楼里整理那些来自各地的物件——医书、琵琶、玉佩、砚台、信笺,还有孩子们寄来的声波标本,忽然听见楼下传来熟悉的弦音。
他下楼时,看见个穿青布长衫的女子,正坐在当年老妪常坐的位置,抱着那把琵琶轻轻拨动。雪光透过窗棂落在她身上,鬓边别着的玉兰仿佛带着露水,像极了忘川河畔那个举着兔子灯的身影。
“你来了。“方荡轻声说,声音有些发颤。
女子抬头,眼里的光亮如当年:“我来取一样东西。“她指尖划过琴弦,槐花的香气忽然弥漫开来,“你看,这些年你收集的故事,已经酿成了最好的'相思汤'。“
方荡忽然明白,原来长乐从未离开。她在医书的批注里,在琵琶的纹路中,在盲眼琴师的弦音里,在孩子们的笑声里,在每个被她温暖过的人心间。她把自己化作了人间的风,人间的雨,人间的花开花落,化作了所有跨越时空的思念与重逢。
“那首《听雪词》,我很喜欢。“女子笑着说,指尖在弦上弹出新的调子,“不过我觉得,还该加一句'人间有暖,何惧路远'。“
方荡提笔写下这八个字,墨迹落在纸上,忽然开出朵小小的槐花。窗外的雪还在下,酒楼里却暖意融融,酒客们的喝彩声、伙计们的笑闹声、弦音、墨香、花香,交织成一首最动听的人间词话。
女子起身时,鬓边的玉兰落在桌上,化作一片花瓣。“我该走了。“她笑着说,“不过你放心,只要这酒楼还在,只要还有人记得这些故事,我就会一直都在。“
方荡望着她的背影消失在风雪中,忽然想起千年之前,她在忘川河畔说的那句话:“我不等他来,我等他记起来。“如今他终于明白,有些等待,不是为了重逢,而是为了让那些美好的念想,能在人间永远流传。
他拿起那片玉兰花瓣,夹进《民间急救方》里,恰好落在“相思汤“的方子旁。窗外的杏树在雪中静静矗立,枝头仿佛已经结满了花苞,只待春风一吹,便会绽放出满树芳华。
赵乐留在酒楼的第三个月,终于能把“乐”字写得有几分暖意了。
他刚来的时候,握笔的手总在抖,笔尖在宣纸上戳出一个个墨点,像受惊的鸟雀。方荡不催他,只是每天清晨教他磨墨。砚台是长乐留下的老物件,青灰色的石质,边缘刻着细小的槐花,磨起来沙沙作响。“磨墨要顺着纹路走,”方荡握着他的手,教他轻重缓急,“就像讲故事,急了就失了韵味,慢了又少了灵气。”
赵乐的手腕渐渐稳了。他在阁楼的角落里支了张小桌,桌上摆着方荡给他的旧账本,背面正好用来练字。每天天不亮,他就爬起来,就着窗棂透进来的微光写字,写累了就去扫院子里的落叶,或者帮伙计们劈柴。他话不多,却学得认真,账本背面很快写满了“乐”字,有的稚嫩,有的笨拙,却一个比一个舒展,像慢慢绽开的花苞。
这天傍晚,方荡整理那些来自各地的物件时,翻出了一个锦盒。打开一看,里面是块月牙形的玉佩,玉质温润,上面雕着半朵槐花,另一半像是被人不小心磕掉了,缺口处用金线细细补过。“这是十年前,一个从江南来的老妇人留下的。”方荡指着玉佩,对凑过来的赵乐说,“她说长乐当年在苏州城救过她的小孙子,那孩子发水痘,高烧不退,是长乐用针灸配合‘护心散’,守了三天三夜才救回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